体育用品行业需要打破边界
在如上文所述的某种潮流驱动下的“盲目性”,也可能表现在固守旧定义。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站在体育产业的大风口上,走出低谷后的本土体育用品行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业内所谓“黄金新十年”的说法确实毫不夸张。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第34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福州举行。本次博览会吸引了13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展区净面积达8.8万平方米,无论面积还是企业数量都创历史新高(并且还是在主办方有意识限制了规模的情况下。)甚至于在开展前一天举办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峰会”,在首次收取报名费的情况下,也大有一票难求之感。
“春江水暖钱先知”。良好态势令众多境内外投资机构纷至沓来,笔者就在论坛现场见到了数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问及如何看待?答曰,体育用品这个行业尽管很传统,但是能够比体育产业中的其它业态更快见到钱。政府相关部门也密切关注着行业动态,展会期间,工信部、财政部、体育总局经济司、科教司,举行了体育用品企业座谈会,调研各领域状况。
不过,形势虽好,隐忧尚存。如果行业企业不能主动打破边界,以更大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意,而只是一味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事情,在修修补补的基础上坐享发展红利,则非常有可能在诸多环节被所谓“域外”企业所颠覆,或者是沦为低毛利的加工厂。
就拿健身器材这个领域来说吧,很多企业都在搞所谓“互联网跑步机”,似乎在传统跑步机上加上一些传感器,再整个屏幕,做个APP啥的,就可以跟上潮流,就是“互联网+”了。至于“应用场景”,以及与场景有关的生态链的发展现状,包括一些“健身新势力”,很少去关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打破边界的前提是要能看见“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既可能表现在如上文所述的某种潮流驱动下的“盲目性”,也可能表现在固守旧定义。比如对于“健身器材”的理解,本可以进入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去认知和建构,但很多企业仅仅把产品局限于身体运动的范畴之中。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普遍误区是把“没有疾病当作健康”。于是在“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列入“十三五计划”之后,各类医药医疗企业成为投资热点。但事实上,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在本次体博会《中国健身产业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刘国永司长对与会者说,体育运动,完全与上述四大健康目标有关,而非仅仅是身体健康。
如果健身器材企业能够站在这样的角度去重新界定自己的产品及服务,那将不仅有助于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更有机会探索出一片更大的市场空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论坛期间,在演讲及对话嘉宾中间,能够感受到传统企业和新进入者之间那份微妙的区别,前者更多是在分享“我有多棒,我做了什么”;而后者呢,大多在谈“用户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如何理解和满足这种变化?”。
打破边界,意味着要将视野移开手头正在做的事情,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真的真的很重要。你不去理解用户,用户就会抛弃你!
打破边界,也可以发生在行业内部。比如有足够的勇气做一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事情,尤其那些天天念想着做老大的企业。老大就得干老大应该干的事情。比如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等等。
最后还是要讲那个有些古老的说法,鸡蛋从外部打破叫食物,从内部打破叫“新生”。是被吃,还是活出来,取决于选择。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