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再造陶瓷文化

分享到: 更多
2016-11-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到江西景德镇,随处可见陶瓷的痕迹——运输陶瓷的机动车或人力平板车,陈列着精美瓷器的特色店铺,就连路边的灯柱都是青花瓷的。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这座城市已与陶瓷融为一体。作为世界手工制瓷中心之一,景德镇如同一块磁石,吸引了全世界的“景漂”来这里创业。在这里,你既可看到传统的陶瓷行业的勃勃生机,又可感受到浓浓的现当代陶瓷文化氛围。
之所以是景德镇
景德镇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景德镇,成就它的有两个因素:一是高岭土的发现,二是一脉相传的手工制瓷技艺。
高岭土的发现,对景德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谓:“没有高岭土,何来景德镇?”在高岭土发现之前,景德镇的瓷胎采用瓷石的一元配方。元代时,人们在景德镇瑶里的麻仓山发现了高岭土,这种具有可塑性的黏土能减少产品的高温变形率,景德镇陶瓷从此由低火度的软质瓷逐渐变成高火度的硬质瓷。
不过,跟其他以采矿业为生存之道的资源型城市相比,景德镇所倚仗的不只是表面的高岭土。早在民国初年,景德镇的瓷土资源就已报警,但资源枯竭对景德镇的影响小之又小。从一元配方到多元配方,景德镇的瓷土一直在进化。这里的人们早就意识到瓷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他们很早就开始寻找外界资源,如今,越来越便利的物流系统也为景德镇的资源补给提供了更多种可能。
工匠们世代相承的制瓷手艺也是景德镇盛名不衰的根本。手艺成为超越物质条件的灵魂,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神内核。采矿、淘洗、拉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选瓷……72道工序环环相扣。繁琐的工序对精准度的要求极高,促成了景德镇制瓷过程中的分工细化。许多工匠一生只做一道工序,拉坯的只管拉坯,施釉的只管施釉,“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作坊化的景德镇
“真实的景德镇不在各个散落在乡间的古瓷窑遗址上,也不在那些精美的、陈设在博物馆的文物中,它活在蔓延在街道两侧的一个个小作坊里,也隐藏在那些或偏僻或隐蔽的窑口里。”有人曾这样描述景德镇给人的印象。
跟潮州、佛山等瓷器生产中心的大工业化生产相比,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由大大小小的作坊来完成,这在经济全球化、大工业生产四处蔓延的今天,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景德镇为什么没有走上工业替代手工的道路?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当工业化大潮席卷而来,以手工制瓷为传统的景德镇也曾遭受过重大冲击。作为最早走向全球化的古老城市之一,景德镇陶瓷早在宋元时期已远销东南亚、西亚甚至非洲。至明清时期,又开辟了新的欧洲市场和美洲市场,贸易网络遍布世界。然而,发生于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使中国从一个手工艺品出口大国,沦落成一个工业产品进口大国,传统的手工业迅速凋零,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业也难逃厄运。创刊于1917年的《银行周报》曾报道:“昔景德镇常有窑三千座,从业工人达五六十万,瓷品输出每年六七千万两(银子)以上,自海禁开后,外有洋瓷倾销,内有技术退化,景德镇瓷业始江河日下。”
为了自救和自强,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以夷制夷”,通过教育培养新人、办工厂引进机械化生产方式等,改变景德镇的制瓷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纷纷建立,各种机械化设施不断引进,景德镇陶瓷手工业逐步纳入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后,十大国营瓷厂纷纷倒闭,个体私营化作坊、店铺林立,但景德镇并没有出现现代化的大公司或大工厂,反而又恢复了手工艺作坊的生产方式。其实,在十大国营瓷厂尚未解体的时候,景德镇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做自己的小作坊。原国营瓷厂工人曹谱说:“在雕塑瓷厂上班,工厂还没倒闭我们就自己出来干了,先是生产薄胎瓷器,后来做过一阵茶具。景德镇的工人们技术都很细腻,求生意识也很强,市场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手艺作坊需要的资金少、人员少,只要一点手工生产技术就很容易产生。
传统手艺的文化再造
进入21世纪后,景德镇一批新的陶瓷集散地和陶瓷艺术区应运而生:2002年的国贸,2003年的中国陶瓷城、锦绣昌南,2005年的地王大厦金昌利、华阳,2008年的陶阳新村和圣罗帝景,2013年的长虹金域中央,2015年的陶溪川,等等。与此同时,上个世纪末兴起的陶瓷集散地,如老厂、雕塑瓷厂、樊家井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当代的艺术气息。
如今的景德镇越来越成为众多艺术者的朝圣之地。这些人中间有毕业于各大艺术院校的创业青年,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画家或雕塑家,他们在景德镇建立工作室,开创自己的事业,把这里作为实现梦想的舞台。
河南姑娘赵淑静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她决心留下创业,2011年她在陶艺街开了一家店铺,取名陶青舍。赵淑静负责设计图样,再根据需要找不同的作坊拉坯成型,然后将这些半成品的坯胎搬回工作室,由她手绘上釉,最后再拿到窑口去烧,完成后就可以放在店里出售。
和赵淑静一样,无数的外来者来到景德镇,主要是看上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上的便利,在这里完成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看中景德镇的制坯技术,有人看中景德镇工人劳力的廉价和技术的熟练,也有人看中这里窑口的多样化——做瓷器的人想要的一切都在这里了,除了大规模的瓷器生产流水线。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如今景德镇瓷器的品种更多元化,由单一生产仿古瓷进化为生产艺术瓷和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手工生活用瓷。除了产品,各家店铺的经营模式也日趋多元化。同样在陶艺街拥有一间工作室的占绍林,是江西手工拉坯大师,他的工作室已经成为陶瓷拉坯的培训基地,提供短期、长期的技术培训。他还与全国58个大学合作,作为写生艺术基地接待来此写生的学生。这种艺术实践、日用瓷生产、职业培训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在景德镇并不少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方李莉说:“民间的传统文化一部分随着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瓦解或消失了,但另一部分正在转化和重组,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资源。”景德镇的发展模式和格局正印证了这一点。大量的艺术家和从业者的涌入,为传统的陶瓷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与当地工匠的交融与互动,催生了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再造,实现了由“遗产”到“资源”的转变。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