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双鞋只赚1元钱,中国制造业究竟怎么了?

分享到: 更多
2016-12-02 来源:张平


[导读]
2016年10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调研了东莞和深圳。在东莞,其调研重点是传统制造业的升级问题。而在传统制造业中,除了电子产品,在东莞更具典型意义的日用品是鞋子。东莞曾制造出全球四分之一的运动鞋。

  不过可惜的是,自2008年以来,作为“世界工厂”,东莞代工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撼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以出口为主的东莞代工制造业遭受冲击。更为糟糕的是,大量大型代工厂已陆续转移、压缩规模,甚至关闭。

  东莞鞋企规模正在不断瘦身。从2008年到现在,台商在东莞的代工厂剩下的产能基本上不到1/3了。当地人士曾表示,以前用工量3000人以下的被认为是中小工厂,1000人以下的被认为是小工厂。而随着大型工厂的迁出,现在3000人左右的都算是大型工厂了。

  更要命的是,即使能够勉强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在盈亏之间苦苦挣扎。10多年前,一双出口价为5美元的鞋子,大约可以赚2美元;五六年前大约可赚1美元;现在,出口一双15美元的鞋子,甚至连1元人民币都赚不到,利润率大约只有1%,有些订单还会亏损。

  手机代工厂也好不到哪里去,最近关于手机产业链的相关新闻频频出现。东莞兆信通讯公司倒闭,董事长高民自杀;同期,诺基亚生产手机按键的苏州闳晖科技,因为跟不上触摸屏技术的发展而陷入亏损;深圳市鸿楷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倒闭;接下来是,深圳福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资金链断缺,停止生产,放弃经营。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代表鞋业、电子业所处的困境,很多有识之士早在10年前就提出警告:“如果再以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作为优势来引资,和自杀无异。”更有专家表示:“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必须传型”。但实际上,东莞乃至内地的制造业太庞大了,要转型谈何容易?那么中国的制造业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何买一双鞋子的利润不到1元钱人民币?

  首先,人力成本上升,使得大量的制造企业搬迁中西部或“东南飞”。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东莞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运动鞋生产企业——裕元集团、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华坚集团,以及大力卜集团(绿洲鞋业、绿扬鞋业)、顺天集团(力凯鞋业)等都在转移。

  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觉察到东莞不利的环境。很快,他们就不远千里把产能转到东南亚、非洲等劳动力更加丰富、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而在国内,他们则迁到四川、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

  东莞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不断攀高,迫使一些企业主只能做出搬迁选择。根据一位企业主的说法,他在柬埔寨投产的工厂,初期设有3条生产线,大约1500人,新招的普工底薪为128美元,8小时,六天制,加上加班费以及其他津贴,大约是200~250美元,不到东莞制鞋工人的一半。

  再者,出口关税偏高,使得中国制造竞争力衰退。一双女鞋,即使中国与柬埔寨的报价同为9美元,客户依然会选择将订单下在柬埔寨。这涉及关税的问题。因为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鞋产品大约要交15%~20%的关税,越南的鞋类对欧出口关税不到10%,而柬埔寨出口欧洲则享受免关税的优惠。

  最后,招普工难,招熟练工人更难。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好转,很多企业多了一些订单,为此企业需要多招一些工人。但耗时一个月,最终一个合适的也没有招到。

  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结构在改变。当初选择到东莞打工的人,是因为他们老家没有工厂而不得不背井离乡。随着内地工厂的崛起,以及出于对父母子女的照顾需要,他的很多员工不再回来。

  尽管,东莞制造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东莞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并非全部损耗殆尽,在某些领域的地位始终无法替代。比如国际采购商、原材料以及高端制造业人才也依然汇聚在东莞。目前传统制造业不好做,只有转型升级才有活路,那么东莞制造业该走向何方呢?

  转型升级对于拥有数万家制造企业的东莞来说,即便是想想都是个极其困难的大问题。从数量上来讲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东莞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真正有能力和有愿意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并不多。

  用自动化机器人替代人工,其优势好比是火车之于马车,这将解决东莞制造业用工困难和成本过高的难题。当地企业家曾到德国一家自动化机器人鞋厂参观,一条需要50到80名工人的生产线,如果采用德国自动化机器人来生产,仅需要3名工程师。但是产业升级关系到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很多企业主表示,根本买不起。

  实际上,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少需要3个条件:设备投入、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但对于一些小规模企业来说,未必拥有足够的资金去买先进的设备,而技术人才也未必乐意到规模较小的企业去工作。每年有很多企业选择退出,已经是当地的新常态。

  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有实力的传统加工企业,不能再坐以待毙,既要等待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使行业复苏,还要通过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比如,生产企业应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流水线,在海外市场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创新设计,这样才能逐步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传统电子产业,应该摆脱抑人鼻息的“生产制造”向“生产智造”迈进,比如,在东莞考察期间,李克强调研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OPPO)时说,你们从步步高时期的传统产业,跃升到如今生产高端智能手机,实现了破茧成蝶,是手机制造转型升级的范例。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更新是如此之快,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一斑览全豹,从东莞制造业的危局中可以窥见,中国制造业处于艰难的阵痛之中,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生死间苦苦挣扎,如何摆脱困境?除了去除过剩产能之外,还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中国制造在海外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拥有自主品牌,而非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因为不转型中国制造业的困局难以扭转,不转型中国制造业肯定没有前途。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