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石文化将自信回归

分享到: 更多
2017-02-09 来源:东方网

         子冈玉坊:玉石文化将自信回归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至今,中国玉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明代,琢玉大师陆子冈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将中国玉器行业推至巅峰。陆子冈创立了子冈玉坊,并将所有的作品都进行署名,开创了中国玉器史上的先河,子冈玉坊成为中国最早的琢玉品牌。如今,子冈玉坊被传承下来,继续传承玉石文化,打造精美玉器。

  子冈玉石的传承者

  明代,琢玉大师陆子冈用他精湛的工艺创立了子冈玉坊,名扬天下。如今,子冈玉坊董事长郭忠华继承了子冈玉坊,并继续传承着子冈的玉石文化。郭忠华一方面承袭着传统的艺术成就,拥有知名的荣誉和精湛的工艺但另一面也要面对当今宝石、钻石、黄金等配饰充溢市场的压力,如何将玉石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子冈玉坊面临的一大问题。

  面对宝石等的冲击,子冈玉坊坚守子冈玉的品质,用品质来获得顾客的青睐。郭忠华说:“每一件子冈玉都是子冈玉坊的作品,而非产品。”子冈玉坊的每一块玉坯都历经了大自然亿万年的天工,最终以完美的姿态进入琢玉家手中。

  子冈玉坊珍视每一块玉的天赋,大师会根据玉的每一处细节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因玉制宜,呈现出玉最好的姿态。子冈玉坊的琢玉大师传承了百年的收工打磨技艺,用精湛的工艺打磨每一件玉器。大师对玉料的艺术创造,融入了对玉料的理解和思想感情。因此,子冈玉的工艺是玉石文化的具体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一块玉料采用不同的设计,其效果也会千差万别。灵性的设计,可取其精华,将玉石材料中最好的部分充分展示出来,造型惟妙惟肖,图案出神入化,赋玉石以灵性,这时工艺所创造的价值可能远比玉石材料自身的价值要高。子冈玉坊传承了琢玉的工艺和玉石文化,在西方宝石等配饰的冲击下保持着生命力。

  和田美玉国之精华

  中国文化经历过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的自信带动了文化自信,国人开始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心,反映到珠玉行业上就是玉石文化的回归。而玉石文化的载体正是玉石,其中,和田玉因其与中国文化的高契合度而为国人推崇。

  在国外,宝石、钻石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与西方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人个性透明、有棱角,这与钻石透亮、棱角分明不谋而合,或者说钻石是在西方文化的框架下而呈现出的姿态。西方价值观崇尚个性的张扬和炫露,钻石、宝石等恰好吻合了西方人的价值观,闪闪发光的宝石就代表着发光发亮的人生价值。而在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观,而和田玉的特性恰好与中庸的思想一拍即合。

  中庸主张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不炫耀、夸张。郭忠华说“和田玉成为中国人价值观最好的体现者,和田玉洁白、无棱角,同时不透明、有深度,与国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相同,因此和田玉得到中国人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和田玉之于中国人有着极高的地位,是玉石文化的投影,是中国的精华。子冈玉坊的和田玉来自和田玉的优质产地新疆,玉石材质密度大,可塑性高,加之子冈玉坊琢玉大师的雕工,子冈玉坊的和田玉工艺精美,质地优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和田玉价格看涨处于爆发前夜

  郭忠华告诉记者:“每一种奢侈品都会经历相同的发展历程,从兴起到衰落,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目前,和田玉的市场处于爆发前夜,仍然在酝酿,不久的将来,和田玉的市场爆发将会到来。”的确,随着文化的自信,玉石文化的回归,购买和田玉的人越来越多,但消费者的需求、和田玉渠道商的需求反馈到和田玉原料开采处的时间很长,同时物流链的反应速度也很慢,信息传达周期的漫长给了和田玉价格上涨的台阶。

  以上因素导致市场上和田玉供小于求,和田玉价格看涨也是经济规律使然。除此之外,消费者对和田玉价格上涨的认同成为和田玉价格上涨的助推力,郭忠华说:“和田玉市场很快将会迎来繁荣景象。”

  郭忠华 简介   

  郭忠华,号玒石,宝玉石世家。1972年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苏苏州,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践者,传承者和创新者。苏州子冈玉坊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大师,珠宝鉴定师、评估师。

  苏州老字号企业子冈玉坊在其领导下,率先走出苏州迈向全国,成为中国玉石行业连锁专柜(店)数量第一名的品牌,同时将苏州治玉文化及传统手工艺文化带向全国,被授予“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称号。

  兼任中华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商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高研班客座教授;《品牌珠宝》编委。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