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效果显现
2016年,商务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居民生活服务工作的主线,取得了新成效。
以转型为重点激发供给活力。商务部连续第二年开展居民生活服务业转型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深化改革、服务创新、优化环境、促进政策等方面推动转型,激发供给活力。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新途径,加强行业监管,实现市区联动,调动基层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建设。行业协会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展营销渠道,以标准化为契机促进规范发展,以人才培训为手段提升行业素质,以行业活动为纽带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文化为内涵推动特色发展。广大企业通过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节约成本,打造全产业链,提高效率。初步估算,2016年餐饮、住宿、家政、洗染、沐浴、美发美容、家电维修、人像摄影等八个居民生活服务业市场规模超过5.7万亿元,从业人员达6900万人。
以大众化为方向优化供给结构。商务部组织开展“优化环境促进餐饮业转型发展”试点,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印发《关于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餐饮业大众化发展。餐饮业主动迎合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大众化餐饮网点和品牌,不断推出特色产品,加上专业贴心的服务,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餐饮业逐步形成了以大众化餐饮为主体、各种餐饮业态均衡发展的格局。特色连锁店、食街排挡等业态满足“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早餐、快餐、团餐、特色小吃等业态满足社区老人、中小学生等群体的日常需求,网络订餐、半成品套餐等业态满足工薪阶层的便捷需求。随着转型发展的持续推进、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融合创新的不断加速,餐饮业将继续保持当前发展势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1—11月,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32447亿元,同比增长10.8%。
以家政服务为焦点破解供给难题。在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家政服务供给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供给结构失衡、消费环境不优等难题。2016年,商务部聚焦家政服务业,会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推出一系列破解供给难题的有效举措。上海市实施家政服务员注册登记制和创建示范性家政服务站项目,不但达到了“一街一示范”的标准,还初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家政服务员管理体系。山东省成立家庭服务业协会仲裁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处理家政服务纠纷,免费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公正的第三方纠纷处理渠道。福建省制订《家政服务业补短板实施方案》,搭建了家政服务诚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实施家政服务员二维码制,有效促进了福建省家政服务业诚信建设。初步估算,2016年,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为3300亿元,从业人员2600万人。
以农村生活服务为亮点拓展供给空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村居民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有必要因势利导。为满足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商务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村服务消费的意见》,提出健全农村生活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生活服务模式、统筹城乡生活服务发展、发展绿色生活服务、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等任务,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个体经营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支持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服务发展示范单位。
以“互联网+”为手段创新供给模式。为加快居民生活服务线上线下发展,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居民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会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居民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工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5990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网上零售额8520亿元,同比增长28.4%。
以法规标准为基础改善供给环境。2016年,在加强对已出台的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执行力度的同时,商务部积极推动相关部门规章的修改完善。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贯彻落实餐饮业、家庭服务业等管理办法,规范居民生活服务经营活动,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洗染业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和行业新变化,在全面评估《洗染业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修订工作。对132项行业标准进行复审,新立项《餐饮营养认证规范》等8项行业标准,新制订出台《餐饮企业节约管理规范》等9项行业标准。2016年,法规标准的完善使居民生活服务供给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商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和要求,着力推动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农村生活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能力,提升供给质量,保障供给安全,让人民群众得到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生活服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