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动企业变革的新趋势

分享到: 更多
2017-02-17 来源:经济日报


吴剑峰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前,信息化进入到网络化和智能化阶段。网络化不仅体现在人可以移动接入互联网,也体现在物可以移动接入互联网;智能化体现在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内置包括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通信部件和相关软件的智能模块,依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让产品具备感知环境变化、自动决策、自我学习的功能。网络化和智能化将对企业的组织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 战略:重视构建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与企业相互关联的、动态的各类组织(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科研机构等)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每个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共享程度和联结程度不同。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大企业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平台、提升垄断性的同时,必须保持简化,并借助更多的外部延伸支撑来确保平台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每一企业都可以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因为网络化和智能化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构造生态系统的沟通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

□ 组织:平台模式兴起

在产业层面,平台架构成为网络化与智能化趋势下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化和智能化能帮助整个产业内的企业实现网状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突破时空界限,这样产业链上的诸多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在产业平台上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交易谈判与达成、合作机会探讨与实施等。

在企业层面,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依据网络化和智能化对自身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更多地采用“大平台+小前端”的组织设计,这样既可以保证规模效应,又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在企业的规模与个性化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 公司治理:网络化治理开始出现

传统的公司治理是垂直的、线性的,更多地依靠董事会从上而下进行监管。而移动互联的出现促使企业内部的信息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迅速到达每个小股东手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提高了小股东参与决策的可能性。同时,移动互联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催生了网上股东社群的出现,交互在线、实时、不受地域限制的移动互联特征推动了公司治理的现代化。现代公司治理利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可以降低利益相关者包括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治理成本。这个变化非常重要。而这方面的变化又带来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新机会和新问题。

□ 研发:开放式创新

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的研发管理也发生很多变化。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一是用户参与创新程度提高。二是利用社会公众力量进行创新。基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企业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直接客户群体进行创新,还可以从社会层面征集创新思路、设计方案和解决之道。三是构建互联网研发平台,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团队,24小时全天候进行研发工作。

□ 生产:智能制造快速推进

在工业生产领域,网络化和智能化将极大地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使整个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升现代制造业的工艺水平和技术。这种变革使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生产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会不断提高。

□ 人力资源:机器替代工人

移动互联下的智能化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可能导致700多种职业在未来被机器人替代。人工智能的出现,特别是机器人的出现,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人才投入产出比、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减少人才培养成本、降低部分职业病发生的概率。但是,在机器取代工人的同时,企业需要面临新的挑战,譬如现阶段机器人的使用和维护成本过高、智能化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缺失、社会的总体就业问题、相关法律伦理的模糊等。

□ 融资:正在探索大众筹资新模式

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一方面可以将资金供需双方进行直接的对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社会大众的闲散资金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集聚,满足融资需求。而智能化则能够帮助资金供给方有效评估贷款人的信用资质、运营状况、还贷能力。目前,大众筹资新模式正在探索中。

以上几个维度是网络化和智能化带来的管理变革新趋势,多数还处于探索之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企业应借助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机遇,积极创造出世界领先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真正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