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空间信息走廊 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分享到: 更多
2017-03-03 来源:经济日报


朱凼凼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家众多,地域广阔,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不够丰富,迫切需要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空间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提供信息支撑服务。共建空间信息走廊,进一步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将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空间信息走廊是在“互联网+空间信息”的服务模式下,以实现空间信息综合集成应用服务为目的,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空间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和规划发展的天基和地面设施资源,以卫星通信、遥感、导航等天基基础设施为主体,以实现地面网络和设施的互联互通为重点,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环境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急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为“一带一路”资源信息、文化传播信息、公益安全信息等的互联互通提供天地一体、合作共赢、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

空间信息走廊在“一带一路”的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可以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实施提供空间信息互联互通;二是可以为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环境调查和监测提供空间信息支撑服务;三是可以为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提供空间信息保障;四是可以为海上搜救、航行安全监测等提供空间信息应急服务。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配套比较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未来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全球覆盖、国际服务能力大幅增强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空间信息支撑和服务保障。

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奠定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良好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研制发射了若干通信或遥感卫星,建立了相应的地面和应用系统,具备了较好的航天技术及应用合作基础。这些航天技术和合作为共同建设空间信息走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空间信息走廊将充分利用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和规划的天地资源,共同建立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联合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构建“感、传、知、用”四位一体的立体空间信息系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空间信息保障,以空间信息国际推广应用为牵引,带动我国航天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空间信息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空间信息走廊将着力建设空间通信信息系统,提升空间信息互联互通能力。一是加强天基资源合作,联合建设卫星通信、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天基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地基资源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若干通信卫星电信港,实现地面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三是加强通信服务合作,探索建立通信卫星联合运行机制,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信息互联互通,支持“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空间信息走廊将着力建设遥感共享服务平台,提升遥感信息共享服务能力。统筹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遥感卫星资源,联合研制由高光谱小卫星、微纳卫星星座等组成的多任务小卫星星座,建设相应的地面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搭建遥感卫星共享服务网络,开展典型应用示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全面、及时的空间遥感信息共享服务,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空间信息走廊将着力建设应急服务保障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借鉴国际减灾宪章机制,联合搭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应急响应、综合监测和联合指挥等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和在建资源,构建应急空间信息共享、海上搜救、应急救援等快速响应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间信息应急响应服务能力。

空间信息走廊将着力加强空间技术应用合作,促进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产业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联合建设“一带一路”空间技术应用云服务中心、区域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构建分布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培训网络,支持成立空间信息服务产业联盟,打造若干国际空间信息产业园,带动“一带一路”区域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共同建设空间信息走廊,搭建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升“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