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经:滑雪装备器材亟待提升国产化比重

分享到: 更多
2017-05-23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17-05-22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刘先永 字体: 大 中 小
  在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双重利好下,我国滑雪产业呈井喷发展之势,滑雪产业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细分领域,也成为各地打造冰雪特色旅游业的依托。
从两个最重要的指标看,近3年来滑雪场的建设和参与滑雪的人数,都保持着快速增长。其中滑雪场的数量由2014年的460家,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568家、2016年的646家;而参与滑雪的人次也从2014年的1030万,增加到2015年的1250万、2016年的1510万。三年时间两项指标的总增幅都接近50%,2017年雪季尚未完全结束,但据长期从事滑雪产业运营和研究的万科雪业首席战略官、《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主笔伍斌预计,“这两项指标的增幅相比前三年会更大”。
但在滑雪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现象引起了市场人士的担忧,就是我们赚取了滑雪者的门票费的同时,大量的滑雪装备、器材销售利润却被外资品牌拿走,“这块的市场空间没有机构去统计,但根据我们掌握的数量和价格推算,应该是百亿级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每年还会快速增长”,《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主笔、北京卡宾滑雪集团总裁孙承华说。
据孙承华介绍,在滑雪产业链中,处于供给侧的滑雪场建设所采购的索道、造雪机、压雪车、雪地摩托等装备,高端产品基本来自进口。这一数据在伍斌那里也得到印证,“从数量占比看,还无法说明外资品牌的强势程度,比如我们的雪场升降系统,普通的固定抱索器基本实现国产化,而拖挂式高速索道90%以上是进口,但两者的价格相差10倍左右,所以从整个滑雪场索道数量上看,国产品牌占据优势,可实际市场份额,特别是利润率方面却是相反的情况。”雪板等个人消费品方面,也基本如此,“利润率高的高端滑雪板、雪服主要是外资品牌。”
这个情况也引起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注意并着手解决——2月2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关于推动体育设施设备和器材装备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就推动高端体育装备和器材的国产化、国产体育装备和器材的升级,建立联合工作体系,而这之中滑雪装备和器材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据参与此项工作的工信部机械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介绍,工信部正和体育总局有关部门一起紧密配合,推动建立由滑雪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用户组成的冰雪装备产业联盟,同时研究完善相关产业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冰雪装备的深度融合,利用“工业强基”专项资金,突破制约滑雪装备的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努力培育滑雪装备集成制造商,“滑雪装备是一个细分行业,企业普遍规模小,再加上我们的企业和国外动辄百年历史相比起步很晚,在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上处于劣势,要想在这个领域实现赶超,必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对滑雪装备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孙承华认为,除了在研发资金上进行扶持和倾斜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出台政策,让国产装备在市场更具竞争力,“目前新建雪场的成本很高,很大原因是采用昂贵的国外装备,如果政府以补贴形式鼓励雪场采用国产装备,不但降低建设费用,也会帮助国产品牌打开市场,增强其研发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环。”不过孙承华也承认,政策只是助力,关键还是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把产品做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滑雪装备和企业都要国产化。伍斌在研究日本滑雪市场的时候发现,作为亚洲滑雪的大国,得益于政府扶持,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涌现十几个滑雪板品牌,但到目前几乎全部消亡,而对雪场装备国产化,伍斌表示乐观,“大型装备制造业本就是我们的产业优势,只要攻克了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我们的装备水平完全可以替代国外产品实现国产化,这对于整个中国滑雪产业的发展,乃至对中国体育器材装备产业的壮大、升级,都有积极意义。”
针对滑雪装备器材国产化,在体育用品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有深刻认识的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秘书长罗杰,结合目前市场状况和未来预判,给出了风险提示。罗杰认为,由于国内滑雪装备企业规模比较小,实力有限,从头研发周期长,难度大,对于资金、人力等资源要求比较高,“目前市场需求旺盛,但经过高速发展期后,市场需求会进入平稳期,届时大量研发投入能否回收是个疑问。所以滑雪装备器材国产化,需要选择合适的领域和项目,方式上可以依托目前有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采取收购、合资等方式,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进行短平快的国产化进程。”罗杰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在滑雪装备器材制造水平提升和国产化方面在积极发挥作用,正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署,在滑雪装备器材标准化体系制定等方面抓紧工作,推动行业加快创新、升级步伐。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