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如何迎接“环保大考”
人们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企盼和环境保护规制的强势运行,提高了石化发展的质量和动力,未来我国将在石化行业推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对产品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环保大考”下,石化企业如何应对,规划布局好自己的精细化发展之路呢?
对石化产品实施全过程控制
近年来的大面积雾霾,让人们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已是当务之急。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凤中介绍,现行的工艺导向型环境政策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难以满足绿色发展需要。2015年,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发布《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5年版)》,有800余种“双高”产品被取消出口退税,并被禁止加工贸易,有效遏制了“双高”产品大量生产和出口造成的国内环境损害。
曹凤中介绍,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属于产品导向型环境政策,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产品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直接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挂钩,而且13个部委一致行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4部委联合,还拟实施环境保护领跑者制度,对重要的环保成果给予支持。
此外,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垂直管理制度,环境监测执法将呈现省级部门权力扩大、市县执法重心下移、人事任免权力调整、地方环保责任增强等重大变化。对于环境管理整体效能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由单纯“查企”向综合“督政”转变。
环保督察成为重大举措,使环保执法力度由“软”变“硬”。2015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亮相,由环保部牵头,中纪委、中组部的相关领导参加。从督查到督察,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从“查企”到“督政”的转变,将环保绩效与官员仕途挂钩。2016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对33个城市开展综合督察,约谈16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曹凤中介绍,2017年开始新一轮的督察,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震惊全国。一是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通过督察强化地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二是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三是推动地方建立环保长效机制。督察压实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中央和省级两级环保督察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环保准入制度提高环境质量
为建设美丽中国,我国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以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为引领,不断改革和完善环评、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以环境质量不退化为底线,推进环境管理转型。
2016年3月,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并于近两年在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四省(市)的自贸区进行市场准入试点,包括石化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将被实行环保准入,对超出环保标准的石化等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扩建,进行禁止或限制。
创新驱动促进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趋向一致。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但我国对二甲苯自给率仅为50%,芳烃成套技术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技术壁垒非常高。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同时也通过物理化学、催化材料、智能控制等原理与方法创新,显著提高产品分离和芳烃资源利用效率,大幅节能降耗、减少固废排放,实现创新。
制度从严及技术创新也驱动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境制约也是绿色发展动力
对于石化企业而言,“环保大考”近了。是压力也是动力。通过创新推进源头治理,实施清洁生产;依靠技术创新,解决末端治理。产业结构转型或调整加速石化产品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由于政策日趋严苛,推动我国研发了沉淀结晶树脂吸附处理含铜废水技术等很多源头或末端治理的环保新技术,如吡啶双定向氯化合成三氯吡啶酚钠的清洁生产新工艺,实现工艺用水循环利用,无废液、固废排放,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被列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
VOCs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雾霾的主要成分,多少年没有解决的淘汰落后问题,2016年环保督察就关闭了3000多家小型涂料企业,与此同时,促进了一些环保涂料及原料标准的出台;采取了征收涂料消费税、排污费、一些试点地区对治污好的企业消费税减半、对治污不好的企业消费税加倍等有效措施。
今后,在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能源领域将会迎来残酷的市场竞争。我国精细化工行业要加快发展,不仅需要将优势的染料和涂料等精细化工技术做大做强,更要未雨绸缪,依托现在的技术和人才,积极创新,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升级,在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和融合化的发展道路上迎接新的挑战。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是遏制我国当前环境总体恶化趋势的重大举措。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将被先期督察,党政领导有可能被同时追究责任。“环保大考”来了,石化企业准备好了吗?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