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升级之路:力擎文化品牌大旗
家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历过大浪淘沙的洗礼,依然稳步前行的红木家具行业因其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投资收藏价值独占家具行业特殊之地。目前,全国各地已形成了多个红木家具区域产业集群,红木家具企业集群化、品类化、品牌化,甚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强大的市场竞争离不开品牌的积累,不少红木家具品牌通过品牌加盟,整合市场资源,注重强调高品位,力推品牌文化,扩大市场影响力,在原来单一品牌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形成品牌合力,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红木家具企业在产品竞争的基础上融合文化竞争,与整个欧式、板式家具实现品牌对接,红木家具行业正迈向品牌与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复兴、品牌崛起,企业之变促进产业之变。走在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中,红木家具行业必须练就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整个家具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真正的强者。
文艺复兴
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一段“深度迷失”时期,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味崇洋,国货在消费市场中遇冷,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也不为消费市场所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也逐渐开始复苏,国人的民族情结日益浓烈,中华文化开始加速迈向复兴之路。
文化的表现需要载体,比如京剧、唐装和红木家具。家具是人们每天接触和使用最多的东西,是一个家庭氛围的重要营造者,家具对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重要载体,红木家具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肩负着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然而,时代在发展,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在转变,家居文化也在改变,带着浓厚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红木家具需要从外观和实用性上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来适应当代中国家居文化。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的红木家具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企业都在做仿古红木家具,尽管这几年间各地红木家具企业数量倍增,但当代红木家具久久无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风格,更不用提形成当代红木家具文化,红木家具文化的发展因为产业思维的局限而陷入瓶颈。
红木家具产业是文化产业,红木家具企业是产业的主角,企业对待红木家具文化的态度,决定着产业文化的进程和方向。民族文化产业要复苏,红木家具文化要传递,红木家具企业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首先应当在红木家具企业中得到重视和传递。设计者、制作者要有文化基础,把家具设计、产品定位与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创意融入家具制作之中,这样的家具才会有文化内涵;企业家也要重文化,企业品牌才能有文化内涵。
品牌崛起
目前在红木家具行业中,品牌企业所占比例依然很低,许多企业有实力、有基础,也有想做品牌的决心和信心,却不知道如何着手。但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红木家具企业在家居行业中的抗风险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据调查,近几年间,从别的家具种类转做红木家具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具卖场开辟了红木区。这足以证明红木家具在市场上的强势实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也证明了国人对红木文化的青睐。
虽然抗风险能力强,但红木家具产业同样也受到了经济寒潮的影响,尤其是无品牌的红木家具小工厂和经销商。
经销商模式是红木家具行业中的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红木家具行业经销商队伍庞大,并在近几年间增长迅速。迅速增长的经销商队伍不断为行业带来激情和生机,但同时也使自己在终端市场上的竞争愈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红木家具经销商们很难再单打独斗或“独善其身”,经销商与红木家具品牌捆绑得越来越紧密,因此,挑选一个优秀的红木家具品牌加盟则显得尤为关键。
红木家具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有深度的家具”。同样的,红木家具企业正好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特色,用文化包装品牌,做“有深度的品牌”。一个好的品牌,能为经销商带来更多的支持,也能成为经销商在经济环境恶劣时的巨大靠山。
产业变革
思想有多远,产业发展就能走多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思维已完全被市场淘汰了,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积极为未来做准备。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严酷的寒冬冻死最多的是“害虫”,保护的是“根基”。这两年经济环境虽然不好,但给了红木家具行业和红木家具企业们一个喘息和自我修正、反思的空隙,也是一个积累、锻造品牌,丰富品牌文化内涵的好时机。
近几年间,红木家具行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管理模式,60、70 后领导人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更多现代模式,再加上 80 后管理者的不断增多,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新鲜而大胆的想法。未来等待着红木家具整个产业和所有踏实努力的红木家具企业们的,将会是更大的生机。
市场是产业发展现状最好的呈现。红木家具已然成为了中国家具界无可争议的趋势,产业崛起并占据中国家具中的主导地位只是时间问题,这个小众化的行业正在强势蜕变成为一个大产业。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