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
[导读]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7〕23号)精神,加快推进温州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提升我市传统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制定本方案。近日,我市发布《温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全文如下: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一区四化”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企业发展“八大工程”,着力打好“四换三名”“三强一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和“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整合应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温州行动,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4年的努力,全市传统制造业规模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把创新作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坚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多管齐下,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到2020年,重点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的标准话语权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86%以上,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
融合拓展深入推进。推动强链补链,大力发展与传统制造业紧密关联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深度融合,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关联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5以上。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路径,促进企业减员增效,重点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力争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
绿色发展更有成效。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合理转移和退出低端低效产业。到2020年,重点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3.3%、2%、5%以上。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企业主体,加强整合优化,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超100亿元龙头企业达4家,超10亿元企业达60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打造超1000亿产业集群2个,超500亿产业集群5个。
三、重点产业
根据温州当前传统产业发展实际,瞄准今后一段时期市场需求,重点推进电气机械及器材、鞋革、纺织服装、汽车及摩托车、泵阀、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制品及印刷、光学仪器及眼镜、文化用品及玩具等10个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一)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提升传统中低压电气产品智能化水平,着力推进设备小型化、元件智能化、系统网络化。大力发展高压和智能电网电气设备及配套产品,延伸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及配套电气设施,积极开发电动汽车电气配件及其配套输充电设备和智能电气产品。
(二)鞋革制造业。顺应鞋类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发展潮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推广应用数字化制鞋、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推进制革行业水性、无溶剂等绿色工艺应用,鼓励支持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整合。
(三)纺织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兼顾发展服装辅料业。推进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内涵。加强服装服饰新花色、新品种、新款式、新功能的研发设计。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高级定制。
(四)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以产业高端化、产品模块化、装备信息化、市场全球化为目标,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特种车辆和摩托车整车生产、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等产品。拓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品配套新领域。促进产品从纯机械到机电一体化、从模拟量到数字量、从重型到轻型化、从单体到总成化的方向进行改造提升。
(五)泵阀制造业。重点加强泵阀相关的耐腐蚀、耐磨、耐高温、耐低温的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加强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以智能、成套、专业、绿色、超常为方向,重点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核电、煤化工、长输管线、石油化工、页岩气、LNG等领域的阀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环保、城建等领域的泵产品。
(六)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推动鞋革机械、服装机械、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制药机械等轻工机械产品改造提升,推进轻工机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大定制机器人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推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向绿色、集聚、高端方向发展,推动传统精细化工向高端专用化学品提升,鼓励采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化工新材料,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发展。
(八)塑料制品及印刷制造业。推动塑料制品向绿色化、功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功能型塑编袋、复合袋等绿色环保产品,发展光学膜、封装胶膜、离子交换膜、电磁屏蔽膜、窗膜、装饰膜、太阳能电池背板膜、反渗透纳滤膜、柔性有机聚合薄膜等产品。研发应用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装材料,发展以瓦楞纸、特种纸为代表的纸制品包装,发展可用于食品、药品等的包装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柔印、数码印刷、激光印刷等新型门类,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
(九)光学仪器及眼镜制造业。以普通光学镜架、太阳镜、老视镜及配套的镜片为基础,加大研发设计力度,重点发展时尚度高、功能性强、品质优的眼镜。加强钛合金、塑胶高分子等高端眼镜架材料以及高端偏光镜片、夜视镜片等高端镜片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打造眼镜加工、眼镜配件、眼镜电镀、眼镜成镜生产、眼镜设备制造自动化、眼视光检测和医疗的全产业链。
(十)文化用品及玩具制造业。加大“机器换人”力度,开发生产新型笔头和配套墨水,开发应用高精度、多工位自动加工机床等关键设备,大力研发和生产多样化、优质化新型笔类产品。推进教玩具行业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工艺,提高设计水平,开发生产游乐设施、桌面玩具、文教用品、校园装饰等产品。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力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泵阀(流体装备)研究院(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北航温州研究院、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和温州各高等院校内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设计院)。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广一批应用面广、示范性强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快推进传统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发挥中国温州(服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专利与专利侵权行为,形成支持研发、促进转化、保护创新的政策链。培育发展工业设计,重点发展鞋革服装、居家用品、电子电器、机械装备等方面工业设计。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扩容提升,在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若干个市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载体活动,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相融合发展,助推传统制造业向时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设计院)15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100家左右,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设计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机器换人”的技术改造步伐,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分行业制定“机器换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建成一批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安全生产、中水回用、余热余压利用、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力争到2020年,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800个,其中总投资超10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0个以上。新增工业机器人4000台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服务公司1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发展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实施制造业企业上云计划,深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企业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上云企业达2万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以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四)大力实施“三强一制造”行动。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牵头(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积极推动全市规上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建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企业对接机制,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和国家标准化组织,积极争取承担秘书处工作。加强重点行业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实施能力提升行动,完成瑞安国家汽车电气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浙江省教玩具产品质检中心和浙江省激光与光电产品质检中心建设,争取筹建眼镜产品国家质检中心。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实施制造业和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全市工业企业提升品质形象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强化品牌保护机制,加大品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力争到2020年,培育“浙江制造”品牌创建企业200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达到20家以上,新增“浙江制造”标准20个、“浙江制造精品”15个。(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五)全力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落实针对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主动服务龙头企业裂变式发展,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中小企业升级工程,推动中小微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一批细分行业的“小型巨人”“隐形冠军”。大力实施企业“小升规”专项行动,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在全球范围建立技术、品牌、营销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境外园区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市县“三名”试点企业100家以上、国内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前列的“隐形冠军”100家以上、“小升规”企业10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六)推动企业上市和制度创新。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十条意见》,建立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和企业上市促进会,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跟踪指导和全方位服务,推动企业加快上市。鼓励上市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对本地关联中小企业整合重组。深化推进“三转一市”,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实现新飞跃。力争到202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15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0家、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8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地税〉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七)加强产业平台体系建设。按照“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要求,加快建设以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为龙头,12个省级产业园区(含4个已报国家未批园区)为支撑,一批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基地和小微企业园为补充的产业平台体系,以局部优化的环境和政策洼地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加大产业平台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引进一批优质的产业链关联重大项目和改造提升重点项目,按照“招商项目抓对接,对接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到2020年,创成省、市级制造业特色小镇9个,新增小微企业园区30个以上,生产和配套用房1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投资额5亿元以上项目50个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八)拓展提升产业链。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开发计划,大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成台(套)化装备,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领域装备进口替代。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产业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孵化基地、物流示范园区等建设。发展信息产业、激光和光电、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高端产业,推进一批高新产业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模具、铸锻造、表面处理、印染等基础配套产业,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力争到2020年,实施装备制造重点项目15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九)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四无”企业(作坊)整治工作,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严防“四无”企业(作坊)整治反弹,依法整治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出租以及安全生产不达标、环境保护不达标、节能降耗不达标、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僵尸企业”实现有序退出和市场出清。完善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和资源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整治提升。力争到2020年,每年淘汰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2000家以上,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家以上,创建一批“零四无”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五、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试点示范工作。发改、经信、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环保、商务、市场监管、质监、安监、统计、金融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细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每个重点产业要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专门工作小组加以推进。各县(市、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要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责任单位: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二)强化政策支持。细化落实新动能培育政策,加大产业、科技、金融、财税、土地、能源、环保等政策统筹力度,支持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每年安排一定规模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新产品研发等项目补助。加大示范试点项目支持力度,深化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市级示范试点工作。创新工业用地供给方式,推进土地利用指标向制造业重点项目倾斜,优先保障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项目用地需求。(责任单位:市财政〈地税〉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三)强化人才支撑。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创建,加大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实施“工匠计划”,建设“工匠式”产业工人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水平职业经理人,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对企业家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四)加强金融服务。发挥市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基金支持力度。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信息共享,搭建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开展多种形式银企交流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供多元化便利融资。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化解“两链”风险。(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五)优化发展环境。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的具体要求,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开展“十百千”助企服务行动,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深入开展降成本专项行动,全面实施“营改增”,严格执行减税清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强宣传引导,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合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审管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