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一亿人品质见证,只为一杯好牛奶

分享到: 更多
2017-03-23 来源:乳业时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从牧场到工厂,再到实验室,伊利通过线上VR技术让消费者可以见证每一杯牛奶诞生的全过程。伊利参观工厂满足的是你对品质的苛求。

 伊利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今12年的时间,伊利全产业链累计参观人次高达1亿。一家乳制品公司,既不是明星网红,又不是热门景点,居然引来上亿围观,它是如何做到的?先来看一个时间表:

2005年,伊利开放参观工厂,让消费者见证品质;

2011年,全国工厂全面开放,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013年,建造乳文化博物馆,见证中国乳业力量;

2015年,全球产业链+AR诞生,品质全维度透明;

2016年,推出VR体验,实现全面透明、智能交互。

让消费者走进伊利工厂,这一创举至今早已经成为伊利品质文化的一部分。1亿人次的数字积累得益于伊利真诚而便捷的参观服务。据悉,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只需上网搜索“参观伊利”,或登陆伊利官网按照页面提示,选择距离最近的伊利工厂,简单几步即可完成预约。消费者还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参观伊利”,通过线上VR的方式全程见证伊利品质

2016年百度与伊利 “趣看伊利,智汇全球产业链”VR体验活动,将人工智能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亲身”体验天然牧场、工厂和实验室,深入了解奶源地以及各类奶制品的生产全过程。可以说,伊利在亿万人的见证下完成了对“伊利即品质”追求的承诺。

匠心铸就品质打造国际品牌

伊利既有开放的胸怀格局,也有沟通消费者的创新表达。想象一下,在VR场景里,广袤的天然牧场、自由奔跑的牛羊、奶粉生产工厂统统尽收眼底。伴随着智能小秘书的讲解和指引,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卷就此展开……人们关注这个场景,就是关注自身的食品安全,也是见证一个民族品牌的成长。

伊利主动引领参观的选择背后,源于对自身品质的高度信任与承诺。作为唯一入选“国家品牌计划”的乳品企业,伊利肩负着中国“品牌大国”崛起的担当。对于打造中国品牌,伊利董事长潘刚有其独到见解。潘刚认为,“重视品质、打造品牌,中国企业应该在全世界成为‘品质企业’的代名词。”很显然,要支撑起一个高品质的品牌,首先需要有高品质的产品。

为此,伊利持续聚焦品质,伊利根据全球健康食品产业新趋势,将质量管理工作战略升级为“质量领先3210 战略”,聚焦“全球最优品质”,将生产世界一流产品、确保食品安全“零事件”等纳入企业发展目标,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

乳业资深专家陈瑜认为,品质思维不仅是乳企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更是持续增强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话语权的重要支撑。“很高兴看到一家中国企业将品质作为自己的信仰,”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新望谈到,品质不仅仅是产品品质,还包括企业品牌、员工品性等层面。只有把品质深化到企业基因、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成为中国企业的典型标杆与优秀代表,中国品质才能成为国人的世界骄傲。

全球乳业8强,民族品牌的崛起

在伊利看来,品质不是自上而下的口号,而是每一位消费者的亲身感受和见证。其匠心品质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也在让全世界见证中国乳业品牌的力量。正如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所言,“用全球的资源做一杯中国好牛奶,用一杯好牛奶去塑造一个中国好品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7月25日,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乳业20强”中,伊利的排名跃升至全球乳业8强,持续稳居亚洲乳业第一。这一名次不仅是中国乳制品企业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是亚洲乳企迄今的最高排名,被认为是中国正式迈入全球乳业强国和改写全球乳业格局的重要标志

同时,在国内,伊利成为中国品牌对话世界的代表。伊利成为唯一入选“国家品牌计划”的国内乳品企业。加入“国家品牌计划”,意味着为“中国品牌”代言,更意味着肩负起中国“品牌大国”崛起的担当。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伊利品质的高度认可,也将为伊利品牌的全球化之路再添强劲动力。

今天的伊利,不仅是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的乳制品企业,还是中国第一、亚洲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更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乳业8强的亚洲企业。与国外日渐饱和的乳业市场相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乳业市场。而伊利以占据全球最具活力的乳业市场第一的优势,正在向世界证明“中国品牌”的力量。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伊利正运用全球智慧,将“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荣誉背后是伊利一直以来的品质坚守和不断创新。正如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所言,不创新无未来“企业要以品质为信条,打造‘品质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点燃企业发展的新引擎,要以国际化视野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