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与美丽”——作为当代艺术的玻璃之美
“危险与美丽——当代艺术与玻璃展”
谈及玻璃,你会想到什么——是坚硬还是流动?是剔透纯洁,还是清脆易碎?是日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还是儿时摆弄手中的弹珠儿?2017年5月19日,一场关乎当代艺术与玻璃的国内外艺术家群展在798艺栈ICI LABAS画廊开幕,策展人对它的回答是“危险与美丽”。
“危险与美丽——当代艺术与玻璃展”为观众呈现了来自国内7位优秀艺术家以及来自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捷克、波兰、澳大利亚、斯洛伐克、荷兰、拉脱维亚等国的14位知名国际艺术家的玻璃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美国帕森斯艺术设计学院巴黎分院前院长,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托尼 ? 布朗(Tony Brown)的最新当代艺术作品。
展览开幕嘉宾及部分艺术家合影
托尼 ? 布朗(Tony Brown)的作品与玻璃作品在当代语境上对话
“玻璃是一种危险与美丽并存的材料,在对其本身的应用和塑造上既有人为可控性,又有过程中的偶然与未知性。这不禁令人思考——艺术家在技术和材料面前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是向往美丽的创造者,还是不惧危险的探索者?这正是‘危险与美丽’这一主题的指向。”本次展览策展人汪付成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是解释。
策展人汪付成为观众及媒体导览
参展艺术家李静观看作品
展厅现场
诚如策展人所言,玻璃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会触及的材料,这样一个经常出现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媒介在艺术家的手中却呈现出千姿百态,展厅中的玻璃作品成为一种可以被感知、不再被忽略的存在,从一种单纯的“材料”变成一件被赋予观念的艺术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真正延展对于玻璃的思考,目睹它美丽的外形,却同样意识到它的脆弱与危险——艺术家在创作和工艺处理上,刻意凸显或隐藏材料自身的特性,在危险与美丽之间转换,以撩拨起观众内心微妙的感受。
当玻璃与当代艺术家相遇,便碰撞出无限可能。本次展览正是通过国际当代艺术视野及平台,以玻璃为呈现载体,重新发掘并赋予其当代属性,在更为广阔的维度上,打破媒材与工艺的束缚和传统思维定式,用当代艺术与观念浇筑新的玻璃语言,令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重现生机。
罗宾·卡斯(Robin Cass)的作品
罗宾·卡斯(Robin Cass)的作品宛若来自深海的灵动生物。她是自然奇观的搜寻者,更是探索生物可能的创造者。她直接用混合了描述性词语的拉丁语给这些虚构的“生物”命名,每一件作品都有着像明亮珍宝那样的光感,即使是最简单的构造也显得栩栩如生。它们装裱在斑驳而独具历史感的船舱玻璃窗里,以一种新生生物的姿态呈现,优美而神秘。
大卫 ? 施纳克作品《可穿透的花簇》
大卫 ? 施纳克作品《聚合砖块》,将精美的玻璃酒杯融化压缩
大卫 ? 施纳克(David Schnuckel)的作品围绕“有意味的乱语计划”展开,他首先制作出一组造型精美的玻璃酒杯,随即将它们融化、压缩并粘黏于一体。作品从“分裂”的兴趣开始,引发出一个新观念:如此多“复杂精致”的杯子集合成一个新的却并不“复杂精致”的形态。试图探索其过程中对于观念的控制,偶然的要素,以及拒绝特定形式的思考。
赵显成作品《雨中的米尔维尔》
作品细节,宛若朦胧的隔世之境
《雨中的米尔维尔》是韩国艺术家赵显成(Hyunsung Cho)的作品,其创作源自艺术家对城市生活故事与景物的迷恋,探讨关于城市的视觉印象与个人记忆,试图由此表达来自内心情感和记忆深处的形象,呈现城市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面貌。伫立在作品前,宛若隔着迷蒙细雨,望向心灵的远方,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仿若梦中之境——那里我们曾经抵达,那里我们从未触及......
彭怡(左一)与西班牙艺术家伊万 · 乔尔 · 巴耶斯特洛斯(左二)交谈
彭怡作品《解构系列》
彭怡作品《解构系列》细节
彭怡的作品极具立体感,轻盈纤细,错落交织,融塑出时空的进深,将美好与脆弱,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气息完美的呈现给观众。“中国是我的本土,而我却在西方学习玻璃艺术。这种空间上的异置让我重新观望我们自有的文化内涵,思考自我及社会身份。”艺术家彭怡在谈及创作时说道,“因而,我从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鼻烟壶形象入手,对它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用灯工玻璃的形式进行解构。”一根根玻璃线段架构起晶莹剔透的解构空间,或被拆解或被包围的鼻烟壶仿佛一条通往历史与记忆的线索和钥匙,在当代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空间与时间中延展穿梭。
展览现场,驻足观看的观众
一家三口观展
托尼 ? 布朗作品《细胞》
托尼 ? 布朗作品《真实与谎言》局部
除此之外,展览现场同时展出了托尼 ? 布朗(Tony Brown)近两年创作的作品。托尼 ? 布朗是以数字媒体装置为创作媒介的当代艺术家,近年来,他将自己的创作实践拓展至绘画、设计以及大型建筑项目领域,其作品试图探讨材料、技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创作关系。这批作品通过艺术家对机械的操控完成语言“转述”,用技术在艺术家和绘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艺术家的主动创作和机械的被动执行之间产生微妙的关系。这种对于材料、技术、可控性及未知的探索与玻璃艺术家们的思考不谋而合,当代艺术作品与玻璃艺术并置展出,形成了不同媒材之间的交互对话。
克里斯塔·伊斯丽尔作品《副作用》
观展观众
炎炎夏日,步入798艺栈ICI LABAS画廊的空间与玻璃和当代艺术相遇,足以令人身心沉醉清凉。剔透的不仅是玻璃材质本身,更是对于美丽向往的心灵。而诚如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张所家教授所言,希望人们看到作品时,并非停留于其材料或技艺层面,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对于观念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述,本次展览亦希望打破人们对玻璃的传统看法,在当代语境下构建一种新的观望方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7月30日。
朱丽越《天书》系列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李知勇作品《细胞结构块》
英格娜·奥德芮作品《老女人》
佐佐木雅浩作品《树海》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