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增白剂频现面膜 业界呼吁法规将其打入“黑名单”

2014-03-27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随着面膜品类的崛起,近两年涌现的面膜品牌不计其数,但面膜安全隐患却有抬头之势。近日有媒体爆荧光增白剂成分出现在面膜等美白化妆品中,消费者在敷用此类面膜之后,残留在面部的增白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令皮肤发出蓝白色的光,很是惊悚。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被添加在美白面膜中的增白剂是一种叫做CBX的化工原料,该原料常被用于衣物和洗涤剂中。在化妆品领域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一向高于国家标准,尽管国家并未将该物质列入禁止添加行列,但业内人士及皮肤学专家一律将该物质打入黑名单。在消费者层面,不少护肤达人纷纷明确表示对于短期致白的化妆品坚决抵制;而在行业内,面膜厂商呼吁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禁止在所有化妆品中添加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安全风险未知,或危害健康
    据专家介绍,荧光物质有水溶性与脂溶性的区别,而水溶性不易黏着在角质表面,因此,附着的成分必然是脂溶性为主。然而,脂溶性的成分有可能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并且荧光剂不像一般的化学成分容易被分解,除去它非常不易,只有通过肝脏的酵素进行分解,因而大量搜集血液中的脂溶性荧光剂无疑加重了肝脏的负担。此外,荧光剂进入皮肤后,简单的香皂、洗面奶都难以清洗。
    对于此成分的毒性,拥有面膜品牌城市故事的广州名尚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亮认为:“这种东西用到脸上肯定会有危害的,只是一时半会看不出来而已。”
    冰寒解释道:“对皮肤的伤害现在还谈不上,关于它的刺激性、致敏性、代谢、毒理学研究等方面还是空白,以前它就是个化工原料,没有人想到会有商家将之用于化妆品,倘若日积月累作用于皮肤,我认为应该很谨慎才对。”
    化妆品成分专家张丽卿曾公开表示,荧光物质分成两种,一种是“非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而另一种则是较令人担忧的“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因为它可以迁移到人体皮肤、角质层中,有着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疑虑。
    另据冰寒介绍,在台湾产品是禁止添加“可迁移性”的荧光增白剂,但“非迁移性”荧光增白剂除外。(即荧光增白物质不能由产品转移到人体皮肤上,不能附着在皮肤上,要可以拿去或者被洗掉。

    作坊工厂和个别品牌仍恶意添加
    然而,国内市场上问题产品含有的仍是可迁移性的荧光增白剂。冰寒反复试验发现,面膜纸本身并未携带,成分列表里亦未标明,由此可见,该物质是被恶意添加,且蓄意隐瞒,之后又利用美白功效大肆宣传,其中不乏一些品牌面膜。
    “我看到的添加了增白剂的厂家,从来没有一家在其成分列表中表明荧光增白剂的成分,按照法律规定,所有添加到的成分都应该写上去,而且很明显这种成分不属于代入。”冰寒称自己用各种各样的面膜纸去做实验,结果发现原料纸中并不含有特殊荧光成分,这就足以说明他是故意添加,但并不在产品上标明。冰寒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品牌蓄意违规。

    无独有偶,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董银卯也表示:“需要视添加量的多少而定,当然不排除面膜塑料薄膜上带有少量该成分。但如果排除上述一点,品牌依旧不不做标识的肯定属于违规。”
    之所以连品牌面膜也存在蓄意添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并未将该物质列入禁止添加行列。冰寒认为,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有可能并未想到这一化工领域的物质会被添加到化妆品中。
    国内最大的膜布供应商和面膜生产商之一——广州洁宝集团旗下洁心工厂总工程师张庆告诉记者,在面膜领域里,汕尾和兴发广场处仍有小的作坊会生产含有该荧光增白剂的面膜,但是正规厂家一般都不会。

    业内人士呼吁禁止添加
    尽管没有相关的危害性风险评估,也没有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诸如CBX等荧光增白成分不应被添加到化妆品中。
    广州十长生集团董事长王国安认为:“只要是最后回归到消费者的东西,国家肯定要加强管控,这种皮肤上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不应该被添加。”
    近两年,面膜品类爆发,无论护肤品还是新晋品牌无不希望在面膜领域分一杯羹,其概念无外乎花、草、水果、功效等。城市故事刘洪亮认为:“化妆品行业门槛偏低,企业自身素质参差,个别企业添加一些皮肤表层原本没有的东西,这种事肯定是有人做的,取决于企业自己是要投机还是要做品牌。”他还表示:“城市故事做高保养面膜,不会添加该物质,不仅如此,自去年起,所有新品都已淡化功效,不以功效为突破口去推广。”韩后等品牌面膜亦表示没有添加该物质。
    据洁宝张庆回忆,以前也曾有一个客户拿来一些样板让其仿作,该样板的添加成分中就含有荧光增白剂。“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概拒绝,不跟他合作生产。现在跟我们合作的品牌中也没有添加这种成分的。”张庆表示。
    在《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对于违规添加荧光增白剂都是持否定态度,希望相关部门尽管完善法规,规范标准,整顿非法生产厂和品牌。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