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能手表欲提升印象 市场能分多少羹?

分享到: 更多
2014-09-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孙婷 通讯员 黄尚德

当谷歌、苹果、三星等IT巨头相继涉足可穿戴设备,深圳手机厂商也没停下脚步。目前深圳研究智能手表的厂家至少有四五十家,除了本土知名品牌积极筹备,华强北“山寨厂商”也率先抢占淘宝市场。凭借IT产业、钟表业及设计产业的优势,深圳在这一领域能否分得一杯羹?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一直关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2个月前结束的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也有钟表企业展出智能手表。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介绍,目前仅深圳研究智能手表的厂家至少就有四五十家,还有不少上市企业表达了希望购买钟表企业的意愿。可穿戴设备是未来发展的大势,而深圳在IT产业、钟表产业以及设计产业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欲借智能手表提升“中国制造”印象

起步华强北的映趣科技算是深圳智能手表研发企业的一个代表。王小彬,映趣科技董事长& CEO,1979年出生于杭州,父母希望他能继承家业,于是他大学选了学建筑。后来趁着去德国留学,王小彬偷偷把专业改成工商管理。在德国学习期间,王小彬在一家做垂直网上商场的科技公司实习,当时国内电商还未兴起。受这段经历影响,王小彬回国后选择数字音乐垂直网站作为首个创业项目,并赚到第一桶金。随着数字音乐行业逐渐走下坡路,王小彬关掉音乐网站,并涉足时尚及移动互联网领域。


映趣科技董事长王小彬展示公司生产的智能腕表

3年前,王小彬协助一家荷兰企业开发过一款手表手机,看到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未来,再次萌生创业想法,并和团队于2012年建立映趣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前身由三个小创业团队组成,包括一个硬件团队,一个软件设计团队及一个工业设计团队。

团队中,首席技术官出身华强北,有丰富的手机方案设计经验。这也是映趣科技强调其起步华强北的原因,并将改变“中国制造”印象作为公司愿景之一。实际上,华强北基因只是一个侧面,映趣科技团队成员还有多名来自中兴、华为的硬件工程师;软件团队有来自华为的软件产品经理领衔,有曾就职腾讯的U I交互设计师,还有曾获设计界最高级别奖项“德国红点大奖”的ID/M D工业设计师团队。

智能手表企业吸引风投关注

 

2013年8月,映趣科技推出首款智能手表inWatch One,这是一款具有GSM模块、支持通话、搭载Android系统的智能终端设备。王小彬将其定位为外观有设计感、内在有科技感的时尚配饰。这是在watch前面冠以“in”的原因。

inWatch One的主要功能包括个人中心、通知中心、应用中心以及辅助功能四块。其中,个人中心包含好友信息、个人生命体征信息等状态,用户可通过其了解自己和好友的最新状况。而手机端的my inWatch应用则具有详细的运动系统及健康信息,并且在手表端有运动信息显示功能。

 

这款产品去年8月8日推出时售价1788元,现在其升级版本inWatch One C官网售价为1399元。在售的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关注健康和针对小孩具有守护功能的产品等。

智能手表概念也让此类公司获得创投机构关注。去年9月,映趣获得2000万元的A轮投资。王小彬透露,新一轮融资正在与多家投资方洽谈中。

本地企业不惧与科技巨头竞争

环顾国内外可穿戴设备市场,可谓强手如林。不仅有苹果、三星、谷歌等国际巨头,国内的小米、华为等品牌也跃跃欲试。此外,华强北山寨厂家生产的“智能手表”更是迅速抢占了淘宝市场。

“实际上智能手表并不是新概念,早在十年之前就有手表企业推出具备运动、测量等功能的智能型手表,近年来智能手表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技术的成熟。”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称,但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对精密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钟表制造业在这方面有巨大优势,因此不少IT公司都在寻找钟表企业进行合作,实际上原本手机生产的很多环节都曾借鉴钟表制造技术。

 

虽然涉足智能手表的企业如一窝蜂,但王小彬认为,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什么成熟的智能手表产品,现在算得上竞争对手的只有三星,但市场还未充分开发,直接对抗的情况并不明显。而在科技巨头推出可穿戴设备进军国内市场前,映趣科技正致力打造自己的生态圈。

一方面,映趣并不想单纯做一款硬件或者软件产品,而是扎根于软硬件系统提供集成服务与平台,比如与医疗机构合作,在云后台建立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并制定个人化服务等。映趣科技希望获得的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用户。另一方面,inWatch系列将时尚作为其核心甚至是第一属性,只有够酷才能让人产生想要佩戴的欲望,只有佩戴了才能产生其他附加价值。

王小彬还介绍,映趣目前深圳、北京、纽约三地员工加起来有70多人,并不害怕与大公司竞争,“在华为、小米、联想这些公司,他们内部做可穿戴设备的部门也就是一个小团队”,即便苹果、谷歌的可穿戴设备进入中国市场,映趣科技仍然有自身市场。至于在淘宝上以两三百元价格售卖智能手表的深圳厂商,王小彬并未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他认为这种山寨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