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根基 缺惊喜 本土户外品牌在骑行市场被迫"退潮"

分享到: 更多
2014-11-18 来源:户外资料网

    现在,自行车的价格从千元到两三万元不等,入门自行车的价格逐年上升,1000元左右成为主流车型,而且相当一部分人骑了半年左右后,就会考虑换车,换车的价格往往是翻倍。选购自行车的人,大多还会选择全套装备,包括安全帽、衣服、裤子、手套、鞋子等,整体价格在千元以上。据统计,中国运动骑用市场容量将达到25亿元,未来这个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面前,国内户外品牌处境尴尬。


    自行车运动在欧洲开展已有上百年历史,而中国起步较晚,骑行装备产业落后于人。从去年开始,多家户外品牌切入骑行市场,但到了今年下半年,又纷纷放弃。究其原因,仍是盲目进入的结果。市场分析得出潜力巨大,急于跑马圈地,但没有明确自身定位,调整产品设计,只是追随欧美品牌,为退出埋下了伏笔。

    某国内户外品牌在去年的2014年春夏订货会上宣布,专门推出一组骑行系列,联合国际专业开发团队,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并同时成立一支专属骑行队。时隔一年,品牌运营总监表示“这个骑行系列收了,不做了。”

    另一家国内户外品牌在谈及在骑行市场遭遇的窘境时表示:作为细分偏冷的骑行市场,其装备专业度的要求甚高,其开发设计和渠道拓展都需要公司另起炉灶,才能有所起色,这对短时间内的品牌整体运营提升帮助不大。

   长期以来,亚洲人穿着的骑行装备都是根据欧洲人的生理特征设计的。例如,欧洲人脚型偏窄,而亚洲人则偏肥;欧洲人的腿比较长,而亚洲人较短。这些消费需求就是赢得市场的机遇,但是这条路需要漫长的积累,投入大量的资金,收集海量的技术数据,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没有这些,那些外表华丽的装备只是空中楼阁。但是短期内,潮水一样的涌入,潮水一样的退出,怎么会有积淀的时间呢?

    户外品牌进入骑行市场,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大家:“我来了”,赞助比赛,建立骑行队,组织周游全国的骑行活动,大量的广告宣传。宣传,并不能代表产品体验的改善。由于骑行与其他户外运动交集很多,骑行爱好者出于品牌信任,会愿意买单,但尝试之后,发现体验并不理想,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还会对后来者造成负面影响。

    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给出的产品只是达到满意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需要的是惊喜。就好比雷军举着小米进入手机市场之后,高性能,低价格,好用的系统,精心处理的细节,让消费者成为宣传员。国产户外品牌进入骑行市场,就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那些骑行爱好者嘴边的好品牌并没有你的位置,他们也不会专门进入你的店面选购装备,原因很简单,你是陌生人。你需要有更出色的产品带给他们惊喜。

    在国内,各个行业这样的“潮水”很多,其实户外行业本身就正在经历这样的“潮水”。看一看这两年的两大展会,很多品牌都是昙花一现,他们都是看好户外行业巨大的市场,匆匆进入,最后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做衣服,不是那么简单的。整个户外行业处于洗牌阶段,留下来的,活得好的,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户外专业性,即便是那些休闲户外也都在纷纷渲染自己的专业性。所以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生存之道。

    相比户外行业,这次骑行的潮水似乎退的太快了,这其中一方面是受经济环境影响,缺乏全面推进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国内品牌追逐利润、市场的浮躁。现在,仍有品牌在坚持骑行市场,国内专业骑行品牌也正在成长中,希望能有更多大浪淘沙之后的真金。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