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国产设备可靠性需提升
近几年,除了要面对市场需求不旺的现状,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又给纺织企业增加了一道难题。迫于形势的压力,“机器换人”成为了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作为工作强度最大、用人量最多的纺纱环节,通过“机器换人”节省人工、提高效率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等连续化设备实现了纺纱生产中的自动清理、落纱、打包、输送等工作,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救出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各种棉纺连续化设备成为更多人眼中的“香饽饽”。
连续化设备是棉纺行业的未来
“现在,纺织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和招工难等问题,即使招到了工人,但由于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要求待遇要好,对工作的环境和强度的要求也高,如果工厂硬件条件不好,工人的流动量就很大。在海外市场,虽然一些国家的人工成本便宜,但是受到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那里的工人并不够勤奋,企业的招工有限。”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经理郭加阳说:“‘机器换人’已然成为形势所迫。”2014年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销售额达4亿元,其中公司的粗细联设备的销售额占40%左右,销售量达500台。
2014年宁夏如意公司一期项目顺利开车,其采用12万锭由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型设备,其包括有JW-E系统和首次批量推向市场的3万锭智能化粗细络联产品。宁夏如意项目证明了经纬公司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粗细联成套生产线成功推向市场。经纬纺织机械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史建平说,连续化设备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和保养,更重要的是能有效节省用工。公司智能化粗细络联产品的用户反馈非常好,除了如意项目,南阳项目、南通大生数字化无人纺纱车间项目正在逐步实施。目前国内人工成本以年均10%的比例在增长,通过智能化、连续化设备代替人工生产将是棉纺行业的未来。他表示,目前国内纺织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但国内纺织产业体量很大,有实力的企业一定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中小型企业也必须将目光放长远,通过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对生产全流程进行工艺改进,减少工人流动性,围绕市场需求生产出多品种、多功能、小批量的产品。
青岛宏大公司研发部总设计师车社海也认为,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增长,以及旧络筒设备的不断淘汰,国内棉纺企业80%~90%的新上项目都会选择连续化设备,未来几年内,旧的络筒产品将受到更大冲击,连续化设备将出现直线上升的销售趋势。
设备投入不能单纯考虑成本
近几年纺机企业的销售量普遍下滑,虽然连续化设备减少了用工人数,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支出,但对于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新设备的购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企业关注的话题往往在于:投入的成本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来?不过,中国纺机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却认为,企业要避免单纯从投资成本的角度考虑连续化设备的购置,连续化设备更重要的优势在于提高产品质量。
祝宪民说,通过“机器换人”节省劳动力只是连续化设备的优点之一,其更重要的优势在于减少人为损伤,以及避免由于损伤的不断累积而导致了问题的不断扩大,并最终提高产品品质。祝宪民认为,目前连续化纺纱设备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源头追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集成,也为信息化与自动化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实际上,相比节约下来的人工成本,国产连续化纺纱设备的投入并不算大。据青岛宏大研发部总设计师车社海介绍,青岛宏大公司生产的连续化设备可节省劳动力达70%以上,纺织企业平均两三年左右就可收回投资成本。
郭加阳也算了一笔账,节约的人工成本再加上使用新设备后提高的纱管残棉二次利用率、表层粗纱利用率等,总共需要约1.67年就可将成本收回。
国产设备可靠性还需提升
去年以来,受到汇率的影响,我国纺机产品的进口量有所增加,特别是日元的贬值,使得一些有意购置新设备的纺织企业也随之选择了进口设备。车社海认为,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国产连续化设备在使用性能的各项指标上还需要不断努力。
同和纺机技术中心主任黄新伟也认为,国产连续化设备与国际先进设备相比仍有差距。他说:“从棉条到粗纱、粗纱到细纱、细纱到络筒之间都已有成熟的自动化运输线,如德国青泽、日本丰田等公司推出的连续化生产线,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国内纺机企业的发展也成绩斐然,很多主机厂都在做细络联,但和国际上的先进设备相比,我们在智能化、连续化水平,在线质量监控及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粗细联及细络联在国内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岱银集团有一个全套引进德国生产的粗细络联生产线的车间,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条生产线使得纺纱质量稳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用工量大幅减少。这位负责人表示,自动化设备投入大,运行过程用工少,一旦出现故障将对生产带来大面积的影响,因此,岱银公司一直将设备的可靠性作为选择自动化设备的首要因素,而国外设备不论从生产经验还是运行记录都具有明显优势,相比之下,国内连续化产品在自动运输系统的设计理念、实现方案、成本控制等方面还需要得到提高。不过,虽然进口连续化设备性能突出,但其购买成本较高,后期的保养、维护等投入也较大,因此祝宪民认为,国产连续化产品可以通过不断提升性价比和售后服务质量与国外产品抗衡。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