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 照明人应从己做起

分享到: 更多
2015-03-04 来源:中国之光网

柴静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于上周六首发,引发全民热议,环保节能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小编的朋友圈里,照明人纷纷提出使用LED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命健康。但此刻,另外一种照明方式也应被提及,即环保节能、健康、优质的OLED照明。

说起OLED技术,很多人印象里是其大有替代其他平板显示技术的趋势,其实OLED作为照明光源有其独特优势。OLED照明发光原理是有机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光,有机发光层每层厚度都只有薄薄的几十纳米。“这是真正接近太阳光的白光,而且还没有太阳光中的紫外光、红外光。”据悉,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节能荧光灯会产生紫外线,而OLED光源则完全没有。

OLED照明既不需要将灯丝加热到上千摄氏度发光,也不需要用汞蒸气产生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发光。因为没有电能量的多次转换过程,OLED照明要比现在的节能灯还要节约大约60%至70%的电能。目前OLED面板一般可达每瓦55至60流明,较好的可达每瓦80流明,因无需考虑光学损失,这提高了OLED的整体照明效率。

在人体健康方面,不同于省电灯泡,OLED不含汞,且无紫外线,而荧光灯利用汞蒸气形成紫外线,再以紫外线激发荧光体发光,发光二极管(LED)也有部分是用紫外线激发出可见光,再形成白光,紫外线若有外露,将对人眼产生伤害。且OLED只需几颗小型电池,或是一颗9伏特方型电池,就可驱动发光,因其电压低,可安全随身携带。

2009年,台湾清大发表类太阳光OLED,其色温从2,000~8,000K,涵盖3,000K的早晨、5,500K的中午阳光及2,500K的落日阳光。太阳在日出、日落与白天所发出的不同光色与色温,除给予人不同的氛围感受之外,更能调节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时钟与节奏。低亮度和色温的光线,并不妨碍能抑制肿瘤的退黑激素分泌。

无论是LED、白炽灯泡或荧光灯管,都有眩光问题,其中以LED最严重,而OLED为自然平面光源,无光线集中刺眼的问题,适用于室内或车内之照明,且不会闪烁,亦可作为护眼灯具。另一方面,LED或荧光灯管,都有尖起的光色问题,当中以荧光灯最明显,但是OLED光色柔缓,较接近自然光。此外,白炽灯泡将95%的电用来产生热与红外光,因此为热光,相对的,因OLED光谱可调控,几乎不放射红外光,故又称为冷光。同时,点型光源的LED有严重高热问题,会导致组件发光效率下降、封装胶材劣化与使用寿命减短等,而OLED为薄片状,较容易散热。

分析公司IDTechEx认为,OLED照明营收将每年增长40%到50%,预计到2023年增至13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NanoMarkets则认为,预计2020年OLED的全球市场为14亿美元)。

OLED在市场上的发力点

以目前的成本价格来说,OLED要直接打入一般照明市场是不容易的。但OLED有它独特的优点,最先打入的应该是特殊照明市场。比如说,OLED发出的光没有紫外线,红外线很少,连蓝光的比例都占得很少,这种光是真正可以保护眼睛的。在目前的中国,儿童在进入青年之前绝大多数都已需要佩戴眼镜,如能采用OLED做阅读灯,应该有助于上述情形的改善。OLED的光质对古文物的保护也很适合,在国内逐渐了解历史文物的价值而广建的博物馆中,OLED照明应是最好的选项。此外是高端照明市场,OLED是光质很好的面光源,加上它轻、薄的形状,可以组成独特艺术成品,达到其它灯具做不到的效果。国外大厂如飞利浦、欧司朗都有这方面的展示。我们相信新市场的开发都是渐进的,从特殊市场开始,进入高端照明市场,等到量大得可以支持量产,就可以进入上述的良性循环,进而普及进入一般照明市场。

各企业OLED研究进展

飞利浦

传统照明大厂飞利浦不仅投入LED照明,也推出OLED照明的产品。目前不与其他厂商在发光效率上竞争,着重在装饰照明市场,结合飞利浦的设计能力,推出各项桌灯、情境照明与装置艺术,较特别的是运用创意与互动科技,在台北的W HotEL设置OLED互动光墙。

另据外媒报道,2015年2月初,荷兰照明巨头飞利浦宣布了分拆OLED业务的计划。并有报道称飞利浦正在为其OLED业务寻找买家。飞利浦曾多次表示,他们预计到2016年底或2017年初,OLED照明将会进入大众化市场。

LG化学

韩国LG化学宣布OLED照明产品在2011年底开始量产,在韩国政府的协助与组织下,LG化学结合SNU Precision、Sunic System与DMS等韩国设备厂,加上本身材料开发,以及KETI与韩国大学的研究能量,已具G5基板尺寸的量产实力。

LG化学已推出第一款「OLED-041」面板,是100 x 100-mm的尺寸,发光效率可达45lm/W及10,000小时的寿命;2012年,LG化学推出了现在可以大量生产的超薄玻璃型(可弯曲)OLED面板;2014年展出了完整的柔性塑料薄膜型OLED面板,将60lm/W光效产品推之量产阶段,并成功开发100lm/W的OLED照明面板,并表示2016年目标是实现140lm/W产品的生产。而标准光亮度为3000cd/m2的产品,会增加到5000甚至8000cd/m2。2015年,LG化学为韩国顶尖学府冠廷图书馆的阅读灯安装提供了1100片照明面板,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OLED建筑照明安装工程。

柯尼卡美能达

柯尼卡美能达的OLED开发始于1990年代中期。最初瞄准的是显示器和照明两种用途。但在显示器用途上,除日本企业外,三星电子等韩国企业也在加快开发。因此,柯尼卡美能达的研究所2000年代初制定了专注于开发OLED照明的方针。2006年,实现了当时全球最高的发光效率--64lm/W。

2015年,柯尼卡美能达推出的OLED照明面板采用树脂基板,因此厚度仅有原来采用玻璃基板制品的约五分之一。重量也非常轻,一片150mm×60mm的面板仅重约5g,并实现了月产能100万片。

住友化学

住友化学与其他公司较为不同的是,使用一层高分子有机发光材料(PLED),而非一般小分子的OLED使用RGB三层发光材料。

住友化学在2005年承接Dow Chemical的PLED材料部门,2007年并购技术共同合作的英国高分子有机发光材料厂CDT,积极将PLED商品化。住友化学在2011年整合筑波研究所的筑波开发研究所与先端材料探索研究所,同时在大阪投资6千万美元设立材料生产线,供应照明与显示器所需的PLED材料。

2012年4月住友化学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Lighting & Building 2012」展览中,展示了60种不同颜色的高分子OLED照明灯具,2013年宣布已研发出利用喷墨法(印刷方式)生产高分子OLED面板的技术,2015年推出作为一般照明的产品。

南京第一有机光电

中国大陆除了天马微电子、昆山维信诺、四川长虹、佛山彩虹等投入中小尺寸的AMOLED面板之外,也有厂商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投入OLED照明。

南京第一有机光电的高层来自柯达,具OLED照明与显示器的开发经验,目前实验品已经达到50.4lm/W的发光效率,正以70lm/W为努力目标,且正在南京设立一条年产能达20,000平方公尺的G2.5(370mm*470mm)的生产线,生产的内光提取白光IES-OLED照明器件,能效达到111.7m/w。据资料显示,第壹有机光电经过多年不懈地自主研发,已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OLED照明产业化的企业,现已拥有60多项发明专利,同时OLED照明技术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3月21日举行的国际先进照明学术会议(ALST 2015)上,法国等离子体与能量转换实验室副教授Marc Ternisien将作主题为OLED现有技术回顾与OLED创新技术的演讲,建议欲布局OLED照明的企业不妨来参加一下,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的照明产品而努力,欲详尽了解OLED照明的人士以及关注环保节能省电健康的有心人也不妨来听一听,让我们携手为全球环保和人类健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链接:

国际先进照明学术会议(ALST 2015)

时间:2015年3月21-22日,会期二天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2吴文政报告厅

国际先进照明学术会议(Advanced Ligh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ALST)起源于由国际电光源委员会主办的系列LS会议(国际电光源科技研讨会)。自1973年在英国拉夫伯勒(Loughborough)首次成功举办以来,LS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是国际上照明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探讨照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顶级会议,在国际光源与照明领域具有引领性的风向标意义。2007年LS:11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会议规格和规模均创下历史之最。

随着我国照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设计、制造和工程等照明领域的相关人员更加迫切地了解国际照明前沿技术及动态。复旦大学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国际电光源委员会(FAST-LS)合作,把LS会议高水平的报告以及照明行业相关前沿技术及时并且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此举将是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照明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照明事业快速发展的经济且高效的措施之一。2015年3月21-22日首届ALST学术会议将在复旦大学举办。

本届ALST会议邀请了照明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及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大会报告。与会者将有机会分享他们在照明领域最具前瞻性、创造性的成果。会议议题包括LED材料与创新结构;LED在农业、医疗、白光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等。大会将报告在这些议题的的最新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