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妆品东道主优势安在?
2012年伦敦奥运,英国从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榜三甲之外上升至探花;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从第三名跃至榜首,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东道主优势,在奥运会赛场上体现无遗。那么在日化行业,本土化妆品企业又是否占据了东道主优势?而外资化妆品企业为何一反规律,在客场上表现勇猛?
东道主优势或者说“主场优势”来源于英语的HomeAdvantage——你在家(或家乡)所能获得的对气候、饮食的适应、对环境的熟悉以及轻松、便捷,被家人关心、支持、呵护等种种感受——即“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你在“主场”比赛的感受,而你的对手显然不能享有对等的感受。
本土化妆品无东道主优势
任何一位体育专家都无法否认主场优势的存在,它覆盖了所有的体育项目,从伦敦奥运到日本棒球、巴西足球再到美国的NBA,坐镇主场方总是更容易取胜。主场优势体现最明显的运动非足球莫属,主队胜率都在63%上下。
在中国家电、照明等的很多行业当中,东道主优势是很明显的,但是日化行业除外。外资占据了中国65%以上的市场份额,中资品牌只有35%的份额。为什么本土化妆品没有东道主优势可言?
从伦敦奥运会上来看,主场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本土观众的热烈拥戴,主场运动员出场时的喝彩声是一面倒的;受迫于主场观众的压力,裁判员在判罚时或多或少有“偏颇”;规则的倾斜,奥运会主办国都要求增加自己国家的强项,减少自己的弱项。
参照这三方面,日化领域的主场优势似乎荡然无存。首先,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不感冒,非但不拥戴本土品牌,而且崇洋媚外情结严重,总认为外国货比国货好;其次,在主持行业的裁判上,行业协会还没成长起来,没有足够的力量为本土企业撑腰,而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只监管品质,对企业的成长无任何帮助,多少有“放羊吃草”的味道;最后,政策法规薄弱,目前的《化妆品安全卫生标准》、《化妆品卫生规范》,有相对滞后性、粗放性,对本土企业的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支持帮助。
再来看客场,外资品牌在中国能反主场,赢得客场胜利,那中国品牌在客场又怎样?中国制造出征伦敦奥运,madeinchina占了65%以上世界体育用品业的市场份额,这是值得骄傲的事,而中国化妆品制造呢?
中国化妆品制造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地,以代加工为主,从第111届广交会二期的数据来看,因海外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高涨,出口压力显增。有出口商说,内地化妆品出口多是被别人做嫁衣裳,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大,没有自主定价权,纯代工难以为继,这就是中国化妆品客场现状。
专营店:本土主场的最后一道屏障
如果说本土化妆品在主场有何优势的话,那只有本土渠道——专营店是他们的最后一道阻挡外资的屏障。
家电行业中,日韩品牌败走中国市场,溃退而出,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不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渠道。同样,今天崛起的一批中国化妆品企业,自然堂、珀莱雅、美肤宝、丸美等等都是在专营店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业内有种公认的说法,专营店是中国民族化妆品品牌的摇篮。
但随着外资品牌逐渐把目光投射到二三级市场,渠道下沉已经是进行时了。宝洁等大日化品牌走在了“渠道下沉”战略的最前列,有多次下乡行动,比较显眼的就是2007年携手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工程”,化妆品巨头欧莱雅集团今年也多次下乡探视专营店渠道。
渠道下沉战略最成功的外资品牌应属资生堂。“资生堂以旗下的泊美先在内地小城镇提高知名度,然后实行农村包围城市。”面向城市高档百货店有欧珀莱,面向地方专卖店有悠莱、泊美,还有专为年轻人打造的姬芮。
国际大品牌的渠道下沉就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斜风细雨一样,给了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温柔的一刀。在十年前,进入专营店渠道的外资品牌屈指可数,但是今天我们已经阻挡不了外资品牌渠道下沉的步伐,本土品牌的名品(国际一线品牌)的比例在近几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已有4000余家,品牌达25000多种,90%以上都挤在专营店渠道,本来竞争态势就已经很白热化。而与此同时,国际品牌的重心也正在不断往专营店渠道下沉,逐步瓦解本土化妆品企业的最后屏障。专营店渠道这个天然的屏障,还能为中国化妆品企业抵挡多久?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