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奏出“广东味”字号
记者罗桦琳摄影报道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郭和初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一曲新的《雨打芭蕉》,一举夺得文化部文华奖,这也是广东作曲家首次在室内乐创作领域获此殊荣。应文化部邀请赴京领奖归来后,郭和初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采访。
三个音符完成全曲
广州日报:这次是为了评奖而特别创作的作品吗?为何会选中“雨打芭蕉”这样的主题?
郭和初: 不是。这首曲子是在此之前已经完成的。偶然听到朋友说文化部有室内乐比赛,才赶快请人演奏、录音、参赛。已经在广东生活多年,我也在积极思考创作一些具有广东风格的作品。作为一个“外来人”,或许对这边特有的东西更为敏感。南国历来多雨,夏日午后常会风雨大作,继而雨过天晴,芭蕉也颇具岭南符号意义,选择它们来表现乐曲主题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广州日报:这首作品能获得文华奖,最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郭和初:我个人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一是新技术—作品首先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术,音乐材料非常精炼,几乎只用了三个音就完成全曲。二是新意境—很多人一看到标题就以为是用西洋乐器演奏原来的传统民乐《雨打芭蕉》,结果听下来才发现是崭新的内容和意境。三是新感觉—综合以上两点,乐曲在音乐语言和音响风格方面给听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追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精美动听、雅俗共赏。
作曲家应作曲而不是作文
广州日报:您对广东音乐有20年的研究,对作曲家的培养、发展有什么看法?
郭和初:近年来,我国大学在科研成果的认定上,注重的是论文、著作。这对于作曲专业而言,实际上不够科学。中外音乐史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在音乐领域中,推动音乐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作曲。在当今中国,真正能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人才非常难得,我们要大力鼓励他们去作曲,而不是逼着他们去作文。
广州日报:现在在做广东地方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多吗?对于如何发展岭南音乐,您有怎样的看法?
郭和初:实际上,现在我国主流的音乐创作思想,还是以创作地方的、民族的曲子为主。岭南乐派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研究。三者当中,大量的、高水平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创作是最重要的,没有创作,就没有表演,更免谈研究,创作始终是第一位。
因此,我觉得要传承和发展岭南音乐,不仅要创作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还应当特别重视室内乐的创作。这种小型的室内乐,似乎更接近广东音乐的原有形式,更容易被一般听众所喜爱。
新谱
“新”的现代作曲
采用“音级集合”这个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之一创作。
“新”的西洋乐器
钢琴、大提琴
“新”内容和意境
雨打芭蕉的情景是郭和初来广东后对南国雨景的特有情结。
广东室内乐 首获文华奖
全国音乐作品评奖是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创作领域的政府最高赛事及政府奖项。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著名、知名作曲家的112首室内乐作品参与角逐,最后仅有5首作品获得等级奖,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1首,三等奖4首。郭和初创作的《雨打芭蕉》荣获三等奖第一名,实际排名第二。
目前可查阅到的有关资料显示,以往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各种奖项,往往由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囊括,广东获得等级奖实属罕见。
西洋乐器 南国雨景
音符—“fa、mi、sol”三音,来源于传统的乐曲《雨打芭蕉》,这也是郭和初接触广东音乐多年以来认为最具广东风味的三个音。全曲90%以上使用的都是这三个音。
钢琴—音调颗粒性强,犹如淅淅沥沥的雨滴。让许多人烦闷的雨季,在郭和初的音乐里却成了“一幅雅致的水墨画”。
大提琴—曲调悠长淳厚,好似宽大的芭蕉叶。低沉的大提琴用于表现宽大的芭蕉叶顽强抗争的情景,“也象征着人的意志”。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