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品牌大举进入市场 国内贸易市场面临挑战
根据第114届广交会二期参展企业的反映,订单缩水已经成为今年轻工企业接单的普遍现象。同时,企业已经意识到,既然大笔订单成为奢望,要捍卫市场份额,就必须从树立品牌上做文章。
“这个话题很不愉快!”第114届广交会二期,山东阳信一家餐具制作商的业务经理吴洪有些失落。让她不愉快的是记者提出的“欧美市场今年的情况怎么样”的问题。
“都说发达国家经济在复苏,我们怎么没感觉到呢?”吴洪皱着眉头说。在与广交会展馆内参展商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两个词语经常被拿来作对比——“之前”和“现在”。
“之前”说的是欧美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外贸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而“现在”是指订单状况迟迟不见回暖的当下。
吴洪所在的公司向欧美市场出口陶瓷餐具已经超过20年。七八年前,无数“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大受欢迎,吴洪所在的公司也是在那个时期快速扩张,挣到了最多的利润。“2006年,一位美国加州的老客户同我们签了一个单,几个系列的产品一共买了二十个柜(集装箱)。”说起“之前”的情况,吴洪的眼里似乎还有一丝激动,“当时是我同他谈的价格。因为时差,我跟他从晚上9点一直谈到凌晨5点,但是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太兴奋了。”“现在”呢?“今年能有一个柜的货就算不错的单子咯。”她无奈地耸耸肩,因为每笔订单都变得很小,常常要“拼柜”,也就是和其他商家的货物拼装在同一个集装箱内发往目的地。
类似的状况被礼品、消费品展区的多家企业代表提及。在一家专门制作圣诞礼品的深圳企业展位上,业务员小曹刚送走一位询问最低订货量的德国采购商。“客户问的时候我们会说1200件,但只要价格合适,300件也做了。”小曹告诉记者,现在的采购商也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将订单拆分成小批量,以不同材质、不同品种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现在的最低订货量可以说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小曹说。
(lee)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