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白热化 五金行业中端竞争愈加激烈

2013-12-16 来源:慧聪五金网

 “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滑的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虽然今年行业在调结构、促升级、强管理等方面加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进展,但利润率仍未扭转下降势头。这一严峻现实警示我们: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还须加快,必须更努力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在11月中旬召开的2013全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指出,进入“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运行困难明显增多,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急遽加大,今年行业企业困难很多;但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日渐加速。

    他预计,明后年机械工业有望继续保持比较平稳而相对不高的增长态势,预计产销增长速度大体将处于10%~15%,利润增长大体在10%左右,出口创汇增幅估计在5%~10%。

    中端竞争

    他指出,从前三季度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速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与消费、信息化、自动化关系密切的行业发展速度快于典型的投资产品行业。从中可以看出:总量比重最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以来增速较快,是助推机械工业增速回升的主要行业;农机、仪表、基础件等子行业增速也都高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如工程机械、五金、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形势则普遍较差;其中有些行业产量未必下降,但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更为明显,“活没少干,效益大幅下滑”。

    而其中的原因在于,这些行业产能扩张严重过度,一旦市场趋冷,竞争愈加激烈,产品价格骤降,导致效益大幅下滑。

    记者通过对几家五金制造企业进行采访也了解到,相比五金订单数额和销售收入的下滑,企业利润的下滑才是让他们不安更重要的原因。

    从五金行业来分析,低端五金市场利润微薄是不争的事实,而高档五金的进口额却依旧是高居不下。

    因此在行业整体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五金企业在市场的倒逼下进行转型升级,而中端市场则是竞争的热点所在。

    不仅是国内规模企业把市场的重心放到了这里,一些新进入的行业新贵也把突破口瞄准了此处。毕竟中端五金更容易形成批量和规模。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也加快了中国市场的布局。

    做好不易

    实际上,上述的道理不难理解,但如何在这块市场争夺中站稳脚跟,并持续获得适当利润才是关键。

    不久前,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CIAME)理事会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部分汽车企业代表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众所周知,汽车是五金行业的大用户。有一种说法是,金切五金至少有50%的客户是源自汽车行业。

    但可悲的是,国产五金企业却很少能进入发动机生产线等关键领域。在中国的整车厂,四大工艺所需装备大部分需要进口。

    当然,需要声明的是,记者这里的意思不是单台高端五金的缺乏,而是缺少一大批高端五金产业化、市场化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实际上,通过近年的重大转型成果展示,我们确实看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的出现,其单个技术指标也可圈可点。惟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市场化、产业化不够,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量不够。

    而中端市场如果不能形成一定的量,就很难有市场说服力,这却是中端产品往上走的必经之道。

    但能做与做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能做只能表示有做出产品的能力,但做好则是从客户角度对企业能力认可,并愿意支付费用购买相应的产品。

    因此,记者认为,把能做的产品做好才是中国五金制造企业能否在中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据悉,此前该工厂一直使用两条德国制造的冲压生产线。而这一次,福特公司选择了中国制造。

    实际上,面对国际五金同行的竞争,我国国产数控五金明显“底气不足”,这就大幅弱化了企业在中高端五金市场上性价比的优势。

    这里,性能的内涵不仅仅单指技术,实际上在高端数控五金各领域都有突破的今天,诸如五轴联动等过去难以企及的技术难点现在不少企业都有掌握,往下衍生到中端五金市场,问题不会太大。

    但重要的是工艺,正如记者在看记录片时的感受,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者是形成习惯性的职业化操作手法才最可贵。

    因此只要制造工艺还是短板,再好的技术都会打折扣,如此一来,大病不犯、小病不断势必不可避免。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五金产品的可靠性变成了不靠谱。当用户仅是图个便宜才买台国产中高端数控五金,那么期待高端而不高质的国产数控五金来完全替代进口,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因此,做好不易。但国产五金要在中端五金市场站住脚,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中赢得胜利,不仅仅是要在倒逼的时间中快速获得性能上的提升,同时也要敲响产品可靠性的警钟。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