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玉崇:一生只为乐器痴
天山网讯(记者蒲雪野通讯员朱睿报道)2月26日,记者在霍城县上报伊犁州参加网络文化节的节目名单上看到了孔玉崇的名字。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李红旺告诉记者,孔玉崇是霍城县知名的锡伯族民间乐器制作家。
家住霍城县伊车嘎善乡赤哲嘎善村的孔玉崇出生于1942年,今年已72岁。许多人只知孔玉崇是一位锡伯族民间乐器制作家,却不知他还是一个音乐神童。在孔玉崇上小学五年级时,听过音乐老师吴松涛演奏的小提琴后,他就被音乐的魅力所折服,暗下决心要学习小提琴,学习音乐。孔玉崇真正展示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是在他上中学的时候。那天,音乐老师在讲完音乐理论后,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没想到,孔玉崇只用口琴和笛子就吹出了几首高难度的歌曲,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1961年,19岁的孔玉崇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平日的教学工作很忙,但喜爱音乐的孔玉崇忙里偷闲,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义务为群众演出。1967年,因为文化部门的积极引荐,孔玉崇被抽调到了县文艺宣传队。在这里,孔玉崇虚心向顾永进、苏里堂·卡孜等音乐名家请教,演奏技艺得到了极大提高。1970年,孔玉崇所在的县文艺宣传队参加了伊犁州举办的文艺汇演,其表演的小提琴独奏赢得了全场观众如潮的掌声。
正当孔玉崇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停了下来。原因是他发现中国并不缺乏音乐人,而是缺乏高质量的乐器。于是他决定即使付出毕生心血,也要制作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优质小提琴。孔玉崇曾经当过木工,这为他制作小提琴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他买回一把小提琴,反复研究、揣摩,终于在1971年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把小提琴,并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儿子。
但孔玉崇并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他明白,这只是刚刚迈出的一小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理论,他真诚地向音乐同行请教制作技术。也就是在这时候,他制作的一把小琴被一位慕名而来的文化人高价购买,让本已有些泄气的孔玉崇信心大振。为了保证制琴质量,他亲赴北京、上海等地购买材料,精心挑选优质木材,严把抛光、染色等质量关,积极参加上海乐器展,多方面借鉴世界各国高端精致乐器的制作技艺,并在吸收锡伯族传统乐器优点的基础上,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把二代鸳鸯琴。而这把在第一代鸳鸯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鸳鸯琴当年就参加了乌洽会,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2006年,北京华东乐器制造厂在孔玉崇的许可下制造出了第三代鸳鸯琴,其工艺和质量又有了不小的改进。先后参加了锡伯族西迁节、北京科技博览会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广受称赞。
2010年,孔玉崇亲手制作的“中国改进小提琴”成功获得国家专利,标志着孔玉崇在小提琴的制作上又攀上了一座高峰。
如今,孔玉崇制作的鸳鸯琴和曼陀林、冬不拉等乐器多达70余把,挂满了他的房间。而孔玉崇不仅制作乐器,还在乡里组建了一支库鲁斯台宣传队,并为他们创作出了《丰收的喜悦》《八大妈学“三个代表”》《美丽的伊车嘎善》等歌曲。
谈到梦想,孔玉崇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创建一家乐器厂,让自己制作的“中国改进型小提琴”早日走向世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