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手艺走出国门的制锣人
周村铜响器加工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目前还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打造技艺。 1979年,蒋义东进入国营周村鲁东乐器厂工作,从事铜响乐器制造至今。
2006年,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被山东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周村鲁东乐器厂被周村区命名为"周村老字号"。2009年,蒋义东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又成功注册"聚合成"商标,目前正在申请山东省老字号。周村铜响器加工技艺经蒋义东的继承和发展,产品已远销韩国、日本、上海、青岛等地。□ 本报记者 马景阳 魏茜茜 本报实习生 王倩
红极一时的周村锣鼓
"周村铜响乐器从无到有,从面临失传到浴火重生的一段段历史,是我至今苦苦坚守、传承这门手艺的主要原因。"谈及周村铜响的渊源,蒋义东说。
鸦片战争前,周村唯一一家生产铜响器的作坊就是"聚合成"。1915年,聚合成在光锣的基础上创作了"虎音锣"。音色浑厚,宛如虎啸,极适合京剧中老生、青衣、花脸的伴奏。"蒋义东说,那时,虎音锣一经推广,就得到很多京剧界名流的赏识。像梅兰芳、程砚秋等所在的名戏班慕名而来,只为求得一面虎音锣。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铜锣的畅销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厂扩增到5家,铜响乐器有锣、钹、铃等40多个品种。在当时,周村的铜响器曾与丝绸、烧饼一并被称为周村"三绝",成为旱码头民族经济昌盛的象征。
但在1937年,日本侵华后,周村的铜响乐器制造业几乎遭到毁灭。1948年,周村解放,借着全国欢庆和工商业的大力发展,周村铜响制造业重生,先后重振了包括聚合成、德成昌、太和桓等在内的5家领头铜响制作工厂和十多家小作坊,产量曾达到全国之首。1956年,周村实行公私合营,20几家铜响制作厂联合成立了鲁东乐器厂,成为全国唯一生产铜响乐器的国有企业。
同年,周村成功制造出军乐钹,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依靠进口的历史。1959年,又研制出130厘米的大锣,重达80近,打破了"锣不过尺"的工艺枷锁。1964年,周村试制成功新编钟。蒋义东自豪地告诉记者:"1970年国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从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乐曲就是用我们做的编钟演奏出来的。"
品牌让手艺走出国门
由于种种原因,赫赫有名的鲁东乐器厂于2005年宣布破产。
蒋义东的父母祖辈都是制作铜响乐器的老艺人。"就连我上的幼儿园,也是在一个铜响制作工厂里,看的、听的、摸的全是乐器。我与铜响有着扯不断的情缘。"蒋义东说。
1979年,16岁的蒋义东来到国营周村鲁东乐器厂上班,蒋义东看到了周村铜响潜在的巨大商机,但"国营"僵化的体制限制了乐器厂的发展,也让蒋义东觉得束手束脚。他决定单干,1995年东拼西凑借了15万元,建立了山东周村东盛民族乐器厂。
做锣是个苦活。且不说整天敲敲打打的无聊和辛苦,光那烧煤的烟熏火燎和夏天车间里六、七十度的高温足以让人打退堂鼓。蒋义东告诉记者,当时很多掌握技术的工人都转了行,周村铜响制作行业萎靡不振。蒋义东的工厂也只能维持温饱。
蒋义东意识到,要把企业做大做好,把铜响技艺发扬光大,还要创品牌,做宣传。2004年,蒋义东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借助阿里巴巴做起了企业网站。他告诉记者,现在网站一个月的点击量就突破3万,客户从网上下单的逐渐增多,名气也越来越大。连韩国和日的客户也加入了采购大军。2005年,蒋义东供给韩国的铜质餐具竟占到了韩国市场的70%多。
2005年,国营鲁东乐器厂破产,在区政府的支持下,蒋义东把原有的东盛民族乐器厂更名为山东周村鲁东乐器厂。2006年,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又被评为周村老字号。2013年,鲁东乐器厂被山东省列为重点出口企业,鲁东乐器厂今后可以贴上自己的标签走出国门。
资金问题成发展瓶颈
如今,蒋义东已经掌握了37种铜响乐器的制造工艺,从原料的配比到焙烧、锻打、铸砣、调音、定音,蒋义东都处理得游刃有余。除了他的儿子外,还有一名徒弟跟随他学习制作技艺。据了解,他的徒弟王战辉从19岁就开始拜师学艺,今年33的他还在学习和判别制作铜响乐器的最后一道工序——定音。
蒋义东告诉记者,定音需要试音、提锣、敲打、耳听四方面同时掌握,调音时要根据锣的直经大小、锣光的厚薄校音,再以37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定调,才能做出音调准确、音色宏亮的好锣。"整个过程难度大,成才慢。现在许多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蒋义东说。
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和支持,买锣、鼓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目前,蒋义东制作的乐器目前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学校音乐活动、戏剧团表演和民众娱乐四部分。其中,普通老百姓购买铜响乐器的数量正逐年上升。这让老蒋有喜有忧。喜的是买卖多了,忧的是现在的人员和设备水平限制了产量。蒋义东已经设计和改进好了一套制造设备,可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还能极大减轻劳动强度。
蒋义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设备投产后,生产效率能提高10倍,年产量可达150吨,一年可实现1500万元的销售收入。技术改进后的设备使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替代原来以煤炭、焦炭的动力原料。"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资金缺口有200多万元。"这可不是蒋义东能拿得出来的。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