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陶瓷拟投1.5亿改造生产线 国内首家陶瓷“智能工厂”
东鹏陶瓷拟投1.5亿元对两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图为东鹏集团的陶瓷设计展览馆。
佛山建陶行业正迎来一股“工业4.0”的发展热潮。
近日,作为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陶瓷企业,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鹏陶瓷”)首度透露企业的工业4.0发展路线图。其中,与中国认证中心、亚洲仿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正式启动“中国建陶2025计划”将成为东鹏推进工业4.0的重要举措。
对此,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7月8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独家披露该计划并表示,东鹏拟投1.5亿元对两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并逐步打通制造、物流、营销等多环节的数据,以期建立起国内首家建陶“智能工厂”。
何新明表示,这两条生产线在完成改造后,至少可以提高10%的生产效率,这一成效预计在今年年底将能够体现。而未来,他希望通过东鹏的改造探索,为建陶行业输出智能化改造的解决方案,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谈智能化
拟以“中国建陶2025计划”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建陶2025计划’的提出,是希望能加快陶瓷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受人力成本压力与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佛山建陶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在快速的提升,但是要超越意大利等国家,光靠单件自动化设备还不够,需要通过设备的互联互通,以数据集成提高生产效率。”
南方日报:今年以来,从国家到佛山都相继发布了关于制造业发展行动计划,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相对应的佛山行动计划,而如今佛山陶瓷行业首度提出的“中国建陶2025计划”又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何新明:今年5月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佛山近日也印发了行动计划。在我们看来,这一切其实是指明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就是如同行动计划里面谈到的智能化,这将是制造业接下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今年6月底正式启动了“中国建陶2025行动计划”,东鹏陶瓷作为主要的发起单位,同时亚洲仿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认证中心作为项目主要的合作单位。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行动计划,加快陶瓷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南方日报:要实现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离不开自动化的改造。您如何评价佛山陶瓷行业的自动化改造现状呢?
何新明:佛山第一家机器人企业,早在20年前卖的自动化设备就是卖给了佛山的陶瓷行业,当时东鹏也是买家之一。我还记得是买了一台自动喷釉设备,但是当时的设备还不是很成熟,经常要维修,操作起来也不方便,而且那时人工还很便宜,所以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并不迫切。
但佛山陶瓷行业这几年自动化改造的进程非常快。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从外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发展情况上看,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比如自动检测机、自动包装机,这些目前陶瓷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基本都是这三年全面普及的。可以说内在压力和外在装备自动化水平提升,使得整个行业在自动化方面有很大进步。
南方日报:在佛山,陶瓷行业作为第一个引入自动化设备的行业,如今又是第一个提出自身2025发展计划的行业,这些能够为“建陶之乡”带来什么呢?
何新明:如果从单件设备来看,其实现在佛山陶瓷行业的自动化水平也是比较高了,但是如果和意大利、西班牙等企业相比,就会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按照这样的现状发展下去,我们的建陶要超越意大利、西班牙就变得更难。
但是如果我们在实现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对工厂的所有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把每一个采集到数据的点都打通,再通过中央数据库的反馈和操作,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平衡点,从而提高工厂的生产制造效率,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这其实是国内建陶行业通过智能化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谈工业4.0
实现工厂设备互联互通 要建行业中央数据库
“实现每个工序的数据相联后,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实现设备生产运营的最佳状态。东鹏计划选两条生产线进行改造,但制造设备的互联互通只是第一步,未来还希望把制造、物流和营销的数据也打通。而完成了这样的改造后,东鹏可以为行业输出解决方案,让企业进行复制,并在未来建立起行业的中央数据库。”
南方日报:按照你所说的,把工厂内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也就是实现设备间的数据集成,这似乎和西门子如今在建的数字工厂非常像,而数字工厂也被认为是实现工业4.0的必经阶段,但是要实现设备的互联,在设备的自动化和标准上,或者说对工厂有什么要求?
何新明:我们要做的是不改变设备的情况下,因为每一个设备之间都有数据,但是以前每个工序的数据都是分散的,我们现在希望的是,在设备实现打通之后,能够用中央数据去做集成,然后找到设备最佳的运作状态。而过去,这样的工作是由人去执行和调配,但这样往往难以调到最佳状态。
南方日报:具体将怎么做呢?这些改造对生产制造可以带来哪些效益?
何新明:首先我们会继续加大自动化的改造力度,东鹏3年前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动化的改造,累计投入自动化改造已经有5亿元,而接下来计划会再投5亿元开展自动化改造。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先选择两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作为试点,投1.5亿元对两条自动化设备进行智能化的改造,也就是实现互联互通的改造。目前按照专家的评估,这两条生产线如果完成改造的话,生产效率至少可以提高10%,当然人力也会相应的减少,节省的人力主要是原来负责做调试、控制的岗位,但最终能减少多少人力还不确定。
另外,我们希望打通的不仅仅是生产制造的数据,未来,我们希望在管理、销售、售后也能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目前在这些板块,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工业软件,比如SAP、ERP软件,这些我们已经使用了多年。
如果能够实现制造的信息和营销、客户、物流的信息全线打通,这对企业来说,能够实现更快的反应速度,甚至是工厂能即时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来说,能够更贴近市场,而且未来陶瓷的个性化定制也会更容易实现。
南方日报:按照你的说法,其实东鹏的目标是想建立起一个智能工厂,但往往要做软件之间的打通是最难的,而且你提出的是中国建陶行业的行动计划,在东鹏进行试点后,你们希望如何向行业进行推广?
何新明:确实,要做好资源整合和对接并不容易,所以需要我们做集成,建立中央的数据库。而这个中央的数据库,未来我们希望是行业的一个数据库。
要实现这一点的话,我们其实是把东鹏作为一个样本,先探索东鹏实现工业4.0,建设智能工厂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和中国认证中心合作,因为希望可以在他们的监控下,建立起相应的标准。
当这些标准建立起来后,无形中就诞生了陶瓷行业智能化改造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希望可以把这个方案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再逐步建立起行业的大数据标准。这样的做法,对于未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甚至行业实现节能减排,都会带来极大的好处。
南方日报:那么,要实现这样系统化的改造,你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何新明:最难的可能是对工人、管理层观念的挑战。对生产线工人来说,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习惯、操作习惯,还有包括管理层,因为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对管理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逐步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基层员工的再培训也非常关键。
谈陶瓷行业
“寒冬”基本面仍未变 行业洗牌将加剧
“房地产确实有一个小的回暖,但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从行业的基本面看,今年整个建陶行业的市场依旧面临很大的挑战。对于像东鹏这样的一线陶瓷企业,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渠道的下沉,而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快行业的洗牌效应。”
南方日报:如今“工业4.0”的热潮,一个大的背景也是源于当前制造业遇到的发展瓶颈。对于建陶行业来说,“寒冬”之说已有几年,你认为今年行业面会有改变吗?
何新明:房地产行业是建陶行业最主要的关联产业,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确实有小的回暖,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尤为明显。建陶行业对此的感知会有一个大约半年的滞后期。
但可以明确的是,目前陶瓷行业依然处于产能过剩,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整个行业的基本面其实是没有改变。预计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这个问题也会更加突出。如果相比这几年的话,今年的行情预计也不会有太大的好转。
南方日报:既然如此,对东鹏来说,面对这样的行情,你们如何应对?
何新明:由于整个市场的不景气,建陶行业大的品牌会继续渠道下沉,比如像东鹏这样的企业,我们会加大发展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挖掘这部分的市场需求。
而一线品牌的渠道下沉,直接会挤压到二三线品牌的生产和发展,很多中小陶企都会直接受到挤压。这其实就是一种行业洗牌的过程,但这种行业的洗牌过程,会带动行业品牌集中度的提高,因为一部分的企业必然会在这个过程中遭到淘汰。
南方日报:这种洗牌下,对中小陶企有哪些建议?
何新明:可以预计到,这种行业的持续洗牌下,大约5年后,中国建陶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会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能够占到整个市场一定比例的建陶企业会真正出现。
对于企业来说,越是市场不景气,越需要在提升品牌推广上下功夫。而且在推广和营销宣传上,要积极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
相关新闻
- 2015年5月陶瓷行业利润总额增速环比稍2015/7/7 10:45:31
- 2015年1~5月陶瓷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2015/7/7 10:42:13
- 2015年5月中轻陶瓷景气指数86.622015/7/3 9:48:30
- 2015年5月中轻陶瓷景气指数86.622015/7/3 9:48:30
- 2015年1~4月全国卫生陶瓷制品产量同2015/6/24 9:14:59
- 2015年1~4月全国陶瓷砖产量同比增长2015/6/24 9:05:07
- 2015年4月陶瓷行业利润总额增速环比稍2015/6/4 10:39:28
- 2015年1~4月陶瓷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2015/6/4 10:35:16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