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博会国际化再升级 黔东南文化市场趋热
近日,2015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以下简称民间工博会)在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会展中心举办。继东南亚之后,欧洲企业也发现了黔东南文化产业市场的潜在机遇。所以,首次“涉足”民间工博会的英国参展商成为本届展会热议的焦点。
不仅如此,在民间工博会现场,国际展馆醒目且参展规模不可小觑。该迹象似乎表明,一度沉睡“深闺”的黔东南文化市场已开始“觉醒”,正迅速进入跨越式的发展时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海外参展商对民间工博会现场的艺术氛围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据连续多年参展的泰国参展商介绍,随着其他国家参展商数量的增长,他们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压力在加大。
寻找中国客户
“银饰加工工艺得到了中国多家客户的认可。”泰国清迈府荣进傣式银饰加工工艺公司(以下简称清迈府荣进)廖荣向《中国贸易报》记者介绍说,目前,清迈府荣进已为老凤祥、周大福等多家中国知名品牌企业承接生产加工业务,并成为其重要的海外合作伙伴之一。
廖荣表示,近年来,随着黔东南文化热的兴起,也加大了对贵州区域市场的关注度。自民间工博会创办以来,清迈府荣进坚持每年参展,并在展会期间与贵州的企业达成了合作。两年来,双方的合作非常顺畅。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中国知名的首饰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至海外。
廖荣坦陈,寻求买家只是参加民间工博会的目的之一,寻找客户才是首要目的。但他也表示,尽管与中国企业合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随着近两年来参加民间工博会的东南亚及欧美客商比例的不断增长,同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廖荣介绍说:“之所以一直以来连续参加民间工博会,除了寻找中国合作客户外,还希望在展会上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看到清迈府荣进,让他们更多了解我们,进而关注我们。”
据一位贵州的采购商介绍,近年来,参加民间工博会的泰国、巴基斯坦、缅甸的参展商们,更热衷于为中国的知名首饰企业进行生产加工,这在他们而言,比在中国寻求买家更具诱惑力。
青睐中国市场
“这里的艺术氛围超出了我们事先的预想。”来自英国的参展商表示,第一次参加民间工博会就被这里的浓厚艺术气息感染了。而像英国参展商被黔东南艺术气息吸引的还有来自斯里兰卡的YaGuna sekera。据其介绍,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民间工博会,这里的消费者对斯里兰卡的玉石产品很感兴趣。
“中国消费者非常喜爱玉石,并且对玉石的加工工艺非常在意。”来自巴基斯坦的参展商Muhammad.Abdal用非常流利的中文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消费者非常在意玉石的质地,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好的信号,他们会将最好的玉石带到中国来。采访期间,不断地有采购商对巴基斯坦的玉石进行询价,这让Muhammad.Abdal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同场竞争的同时,韩国的参展企业则显得没有那么紧张。据韩国参展商金智珍告诉记者,此次参加民间工博会带来的都是最新款的女性饰品,不仅设计精美,且款式更贴近中国女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金智珍表示:“中国女性用品市场非常庞大,我们的产品此前都是由代理商负责中国市场的销售。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参展,了解中国市场的行情和资讯。”
据统计显示,自2012年以来,已有来自英国、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巴基斯坦、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83家企业参加民间工博会,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组织的1100余家企业参展,销售金额约3.5亿元,签约订单近2亿元。
整合效应显现
“成为艺术创作交流的平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绣)代表性传承人陈水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她对苗绣的了解相对有些局限。近几年来,通过参加民间工博会,对苗绣文化以及银饰品的创作都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据黔东南州商务局副局长吴琳平介绍,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6%,苗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73%,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2项68个保护点,占全国名录总数的4.3%,居全国地州级之首。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美誉度。苗侗服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民族服饰,被称为“苗侗服饰博物馆”。
据了解,作为黔东南“一节一会”主要活动,民间工博会与第八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沐足文化旅游节同期举办。本次“一节一会”以“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为主题,其主办方启动“一城主办,众城联动”的办节会模式,在开展一系列原生态旅游活动的同时,还全方位展示黔东南工艺之美、民间之力、文化之魅、风情之多彩,希望达到“举办一次节会,完善一批设施,铸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批产业”的目的。
此外,展会同期,国家级音乐赛事“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首次纳入“一节一会”,实现了“国字”赛事与节会的“嫁接”整合,彰显区域资源优势的最大化。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