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抛弃旧观念,女性体育市场潜力巨大
【编者按】尽管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女性体育市场长期被忽视。但是随着运动热潮和消费升级趋势,女性对运动的参与和观赏热情也越来越高。
目前女性运动市场在体育用品和体育健康领域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在未来,更能够贴合女性独特需求和喜好的公司将拥有更好的市场机会。
本文首发于互联网+体育,作者马东;由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当谈到女子体育市场时,体育从业者并不会很乐观。的确,在国人眼中,体育和竞技体育似乎是可以划等号的。女子运动的竞技水平普遍不如男性,国人对观看女子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不高涨。但是能因此便断定女子体育产业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吗?
其实不然,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把女子体育钉在传统观点的十字架上,那么看到的只能是一副萧条的景象;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体育产业领域里一片亟待挖掘的粉红金矿。
传统观点1:发展体育就是发展竞技体育
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如火如荼,中超、CBA都是火热的IP,但女子体育照猫画虎似乎有些困难。首先,女子职业运动水平和观赏性较之于男子职业运动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内的体育爱好者们愿意完整观看女子职业联赛的比重并不高。女子职业运动的竞技水平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想要投入资金以期短时间内获得回报虽富于挑战但事倍功半。
传统观点2:女性不关注体育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体育还是男人的玩具,但是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玩家加入到了体育的阵营。根据尼尔森旗下体育咨询公司Repucom的报告,69%的男性喜欢体育运动,女性的这一数字也达到了46%;在50岁以下的女性中,对体育完全不感兴趣的只有24%。
中国女性对体育的参与热情也日渐高涨,根据《2015年中国女性数字时尚用户白皮书》显示,每周运动一次以上的女性占71.8%,其中每周2-3次是主流,占30.7%。
女性参加运动频次.png
从“美”出发,挖掘女子体育的第一桶金
对于女性来说,“美美美”是永恒的话题。除了永远收集不完色号的Chanel和YSL,马甲线和A4腰也是姑娘们一直追求的。这为女子健身领域以及相应的运动产品开辟了巨大的市场。
国外的体育用品巨头早已在国内布局。
例如耐克在2014年10月就发布了“Nike Women”战略,从此开始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女性的营销活动。2015年4月,耐克发起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大型营销项目“Better for it”,更多地以平民女性的视角讲述日常运动中的运动体验,鼓励她们在运动中坚持下去。
阿迪达斯也捕捉到了女性运动市场的巨大商机,2014年,阿迪达斯位于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的女子产品专卖店、位于成都远洋太古里和凯德天府购物中心的女子产品专卖店相继开业。
国内运动品牌方面,奥运冠军刘璇也推出了个人女性运动品牌“Balanpie平衡派”,针对国外产品版型多以欧美人作为参考的问题,设计符合亚洲女性身型、肤色特点的运动服饰产品。
在运动产品的挑选上,女性用户会比男性更多的考虑款式、色彩,在体育用品中加入时尚元素或许会对女性用户的吸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彪马与天后蕾哈娜的跨界合作可以算是体育与时尚融合的成功案例。彪马虽然也称得上是国际大牌,但是在阿迪、耐克两大巨头的夹攻下生存空间岌岌可危。
2014年,彪马选择蕾哈娜出任品牌总监,并在15年9月推出了个人品牌Fenty Puma by Rihanna。其中首个系列的主打款creeper运动鞋发布伊始就引发了抢购狂潮,仅用3个小时就在其官网上卖到断货。
今年,彪马又一鼓作气的将凯莉·詹娜、刘雯、凯拉·迪瓦伊三位超模揽入旗下,将时尚与运动产品的跨界发扬光大。彪马也因此扭亏为盈,从亏损330万欧元一举净赚160万欧元。
笔者不妨在这里做出大胆的设想,如果有一天诸如Dior这样的时尚巨头,涉足女子体育,会不会在时尚界和体育界引起新一轮的轩然大波呢?
关注女性健康与体育的结合
俗话说女人是水做的,女性的健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女性健康APP专题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健康领域各类APP数量,垂直女性类占总量的45.8%,相比之下垂直男性类只有0.7%;在所有女性健康领域APP中,与体育相关的减肥健身类占总量的24.7%,仅落后孕婴类排在第二位。
在用户的年龄方面,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用户占到了总人数的65.4%,这个年龄层的女性购买能力强,注重生活质量,愿意为高品质付出高价,为女性体育健康类APP的变现提供了基础。
但是,女性体育健康类APP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APP同质化:大部分APP都具有基本功能,缺乏产品创新力,用户处于使用疲倦期。
APP过剩:女性体育健康相关APP超过1000款,月活用户量突破10万的仅占8.3%,女性健康APP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普遍现状。
前端产业链单一:APP前端以细分服务为主,缺乏主流综合平台。
后端欠缺数据挖掘:缺少对用户成分的分析,难以进行精准营销和增值服务,降低了服务变现能力。
因此,在目前各种APP大同小异的情况下,谁能先一步创新,构建综合平台和成熟的善业模式,谁就能在这一市场站稳脚跟,赢得用户的留存。
看谁更懂女人心
在许多人的看法中,聚在一起看球似乎从来都是男人的娱乐,一些体育论坛因为女球迷的缺少而将其奉若“瑰宝”。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孔之见了,女球迷群体的成长速度飞快,虽然有些球迷对帅哥运动员更感兴趣而对比赛内容不求甚解,但是对整体观赛人数的提升是很可观的。
女球迷对运动员的崇拜与粉丝对“爱豆”的崇拜非常类似,他们会购买与之相关的周边产品,在崇拜心理的影响下冲动高价消费不在少数,一度冷落的乒超联赛在今年就因为张继科、马龙通过奥运会收获大量“迷妹”而重新火爆起来。
根据《2016中国互联网体育用户洞察报告》显示,最近半年女性用户经常看的赛事中,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热门项目都超过了50%;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用户对网球、游泳、冰雪赛事关注度高于男性,这些项目或许可以成为打通女性观众新的窗口。
而对于节目内容的偏好上,鉴于对娱乐八卦氛围的天生需求,女性对评论互动、解说、自制节目和周边内容比男性赋予了更多的注意力。
女子体育市场空间巨大,势必引发新一轮的淘金热潮。而究竟鹿死谁手,就看创业者谁更懂女人心了。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