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去库存 打响发令枪!

分享到: 更多
2017-03-15 来源:Z 中国粮油信息网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玉米高库存是农业结构的突出问题之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玉米去库存打响发令枪。

  去年,我国启动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实施了8年的“政府定价、政策性收购”改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变玉米价格国内外倒挂,为去库存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改革之后部分地区出现玉米价格下跌、农民种粮收入受到影响,对此要全面、客观、长远的看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靠政府价格补贴实现农民增收的方式难以持续,“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才是我国未来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方向;玉米价格下跌只是暂时现象,随着价格形成机制理顺,玉米去库存有望取得长足进展,价格也会随之回调。

  价格补贴扭曲供求信号 “价补分离”势在必行

  我国在2004年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最初是运用在小麦和水稻上,玉米并未列入。2008金融危机,全球大宗商品暴跌,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开始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2008年-2015年,国家不断抬高玉米临储价格,由最初的每斤7毛多抬高到了2014年的每斤1.12元,2015年微降为每斤1元左右。

  收储价格不断抬高,增加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和收入,但也使市场供求机制变得不灵敏,农民不看市场、只盯着收储价格选择种植品种,致使玉米供大于求。同时不断推高的收储价格也造成了国内外价格倒挂,经营者和消费者将购买力转向国际市场,这就造成玉米“高库存”与“高进口”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库存高企致使财政负担沉重,资源浪费大。

  “不能只靠政府的价格补贴来实现农民增收。欧盟和美国都做过这样的尝试,后来发现都不行。”柯炳生表示。一来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依靠财政补贴实现农民增收难以持续;二来此前的“价补不分”并不是科学合理的补贴方式。

  柯炳生介绍,目前我国主要粮棉补贴是三种方式并存: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价补不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政策,价补半分离;玉米实行市场定价和面积补贴,价补分离。这三种补贴方式,从原理上,大致分别对应着欧盟2003年以前政策、美国现在的政策、欧盟现在的政策。

  柯炳生认为,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实践经验都表明,“价补分离”是未来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主要改革方向,而欧盟现在的补贴方式是最彻底的“价补分离”:补贴只与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有关,而与种植的作物种类无关,更与市场价格无关。在这样的补贴政策下,农民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自由选择种植品种,做出调整或者不调整生产结构的决策。

  柯炳生称,目前玉米的“价补分离”政策,还不够很彻底,还与玉米的面积有关。这样的政策在操作层面还是有些矛盾,最主要的是,难以同时实现调整生产结构和保护农民收入的目标。因为实行市场定价之后,由于玉米过剩,玉米的市场价格必然走低,这样就会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起到调整生产结构的目标效果。但与此同时,种植玉米的农民认为国家补贴太少,不足以弥补市场降价的损失,要求增加补贴。而如果继续按照种植面积增加补贴,那就又不能起到调整生产结构的目标了。将来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补贴只与土地面积有关,而与种植什么无关。

  而农民的增收更不能只依靠财政补贴来实现。柯炳生认为,实现农民增收应该依靠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一是经营规模的扩大,二是技术创新,提高单产,使用现代化机械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以及种植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柯炳生表示。

  从国家粮食局获悉:

  2016年推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收购工作进展顺利。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7年3月8日,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8152万吨。目前收购总量已占商品量的近九成,收购进展好于预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市场化收购成为主流,玉米深加工、饲料、贸易、储备等各类企业入市收购积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购的格局逐步形成。据统计,多元市场主体收购数量约占收购总量的80%;

  三是玉米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

  四是收购市场平稳有序,收购进度总体较为均衡,改变了以往临储开秤初期集中放量的局面,农户开始根据市场行情选择销售时机,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不难看出,本轮玉米行情的上涨多依赖于东北市场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带动及华北阶段性供应缩减的共同支撑。短期上涨势或得以延续。不过,在缺乏基本面的配合的背景下,随着"两会"热情减褪,且华北玉米购销陆续恢复,玉米继续拉升行情难以持续,玉米期货市场近几日已经出现持续回落,截止3月10日大连盘5月玉米合约收盘1584元/吨,较此前(3月6日)的高点1654元/吨下跌70元/吨,3月中下旬玉米现货市场或也将出现一波调整,谨防回落的风险。但中长期来看,在国家政策给力的背景下,玉米不会再回到2016年的"坑爹(跌)"的年代,整体将以反复震荡构筑底部,之后缓慢上行的趋势。接下来关注轮换玉米的动向。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周五连续第五日收跌,交易商称因技术性卖盘和预期南美丰收导致全球供应充裕。5月玉米期货收跌2-3/4美分,报每蒲式耳3.64-1/4美元,盘中跌至1月13日以来最低3.62-1/2美元。该合约本周收跌16-1/2美分,或约4.3%,为9月以来交投最活跃合约创下的最大周线跌幅。近几周商品基金持有的CBOT玉米期货净多头头寸增加,使市场容易出现多头平仓。

  美国农业部(USDA)周四上调2016/17年度全球玉米年末库存预估至2.2068亿吨,高于分析师的预估均值,亦高于上月的2.1756亿吨。美国农业部上调阿根廷2016/17年度产量预估至3,750万吨,2月预估为3,650万吨,阿根廷2016/17年度出口预估从2月的2,500万吨上调至2,550万吨。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周四将该国2016/17年玉米产量预估上调至8,890万吨,上月预期为8,740万吨。今日CBOT玉米期货成交量预计为286,959手。自3月12日星期日起,北美夏令时开始。

  政策利好全部释放

  年后,政策利好消息不断,从官方确认的东北地区饲料企业采购加工玉米政策,及市场传闻的国家一次性储备指标再次下发等,使参市主体对后市价格信心增强。内蒙古、吉林和内蒙古地区粮点收购节奏较年前有所加快,部分贸易商有“政策粮”收购为完成指标要加快的观点,认为在抢粮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势必会水涨船高。

  销区需求不旺+提前透支

  与上游市场价格火热的情况相反,销区采购厂家对价格上涨反应平平。首先,南方企业在2月初期已经进行了小批次补货,目前库存多备至4月下旬,部分大厂库存在2个月以上。据此推测,3月份南方企业难有需求小高峰。

  自本周以来,南方沿海及内陆地区玉米现货价格开始跟涨产区,但从实际情况看,成交价格远低于贸易商报价。广东港口玉米报价高点一度到达1710-1720元/吨,但成交寥寥,实际提货价格在1680-1690元/吨。港口库存较足、进口玉米替代品多和到货船期较密的众多利空因素下,贸易商挺价力量相对薄弱。

  后市价格风险较大,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政策层面来讲,在农业供应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玉米去库存化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关注重点。进口玉米的价格,是国内玉米价格的一条重要参考线。从市场层面分析,在北方产区玉米上行半月有余的情况下,南方顺价依然没有完成,需求对价格支撑力弱。目前东北地区售粮进度在70%左右,后期玉米供应压力仍大,加上贸易商环节供应量释放,后市玉米价格仍有下降风险。提醒产区贸易商不宜跟涨大量囤货,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积极走货,农户趁本轮行情上涨及时售粮,保证收益。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