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海,汉, 1961年出生在玉雕之乡——江苏扬州,自幼酷爱美术,197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扬州玉器厂玉器学校学习玉石雕刻,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1984年加入海南省海口市中艺公司,任玉雕设计师,1992年随公司迁回扬州,更名为扬州月海轩玉器厂,与业内知名的玉雕企业家刘月朗合作,任公司玉雕总设计师,2005年公司更名为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至今,他以公司董事身份,任总工艺师,领导金鹰玉器创作团队,负责公司的产品创作生产与检验考核。他从事玉雕艺术近40年,倾心钻研各家所长,于前人玉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突破,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擅长各种款型的玉器设计与制作,特别是在山子雕的设计和雕刻技法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2004年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评为首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2012年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同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被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评为上海特级玉雕大师,201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首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
汪大师作品往往体现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其山子雕作品中的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无一不是他对生命力的敬仰和赞颂,在沉静之中蕴含触动观者心灵的力量,作品题材多来自于中国古典神话、佛教与道教典故、诗词意境和人文景观等,如荣获2006年“天工奖”金奖的白玉《霄汉迴翔》、2007年“天工奖”金奖的《女娲补天》,2009年“天工奖”金奖作品《拜月图》、2012年的《蓬莱仙境》等一系列作品,都体现出汪大师一直以来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探索和思考。他用奇险秀绝的瑰丽想象和唯美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刻表达出内心深处最朴素的中国式的传统信仰。
汪大师多年来精品佳作不断面世,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大奖百十余项,被国内外众多玉器爱好者争相推崇和收藏,其中著名的有:
1985年玉雕作品《对弈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
1986年制作的翡翠《释迦牟尼》佛祖被香港大业玉器公司收藏;1989年白玉作品《竹林七贤》被香港品珍堂收藏;
1991年玉雕《深山隐趣图》等多件作品被香港玉雕协会会长陈民敏先生收藏;
1993年作品《会昌九老图》被台湾高雄中国玉器珠宝展览中心收藏,并印刷出版;
1996年作品大型白玉山子《观音山》被澳门葡京玉器展览中心珍藏;
2006~2015年,白玉山子《二十四桥》、《醉翁亭记》、《圣观音》、《五彩极天》、《荷塘月色》、《罗汉图》、《御鹤仙苑》、《仙娥玩月》连续八届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百花玉缘杯”金奖;
2012~2015年,白玉山子《天娥玩月》、《荷塘月色》、《荷塘情趣》、《大千佛国图》荣获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 金奖和特别金奖,并全部被刊登在获奖作品集封面。
2006年白玉山子雕《拜月》荣获首届中国和田玉精品展“玉鼎杯”特等奖;
2009~2015年白玉山子《麻姑献寿》、《仙娥玩月》、《羽鹤仙踪》、《月宫》、《嫦娥奔月》、珊瑚《麻姑献寿》连续六届荣获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其中在一共出版的四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封面上,均为汪德海大师作品,分别是:
2011年金奖作品白玉山子雕《羽鹤仙踪》
2012年金奖作品白玉山子雕《月宫》
2013年金奖作品白玉山子雕《嫦娥奔月》
2015年金奖作品珊瑚摆件《麻姑献寿》
2005——2016年白玉山子《观音山》、《霄汉迴翔》、《女娲补天》、《拜月图》、《麻姑献寿》、《天籁之音》、《蓬莱仙境》、《松荫会琴图》、《梦启天国》九次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金奖,其中《霄汉逥翔》(2006)、《女娲补天》(2007)、《天籁之音》(2011)三次被刊登在“天工奖”典藏册封面。
2008年汪大师被中国珠宝玉石与首饰行业协会聘为第七届“天工奖”评委。坚持公正自律,未送任何作品参评。
2012年被台湾《珠宝世界》杂志社邱惟钟社长授予两岸玉雕文化推广大使。
2014、2015连续两年被大英博物馆主管东方艺术品馆藏的Carol Michaelson女士和Margaret Sax教授登门拜访,并做了专业论文报道。
2015年被和田地区公署、中国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授予“和田玉文化形象大使”。
2016年被中国玉雕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同年被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6年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职业竞技类节目《中国大能手》(第三季)“宝玉石雕刻”项目聘为评委。
他历年来受到中央CCTV-1套、CCTV-2套财经频道、CCTV-4套新闻节目、CCTV-7套农广天地、香港翡翠台、凤凰卫视、台湾东森、年代、深圳卫视、天津卫视等电视台,《新华日报》、《收藏》、《中国宝石》、《文物天地》、《中国和田玉》等各大媒体和国内权威杂志采访和报道,2011年入选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雕》——扬州名家名品一书。面对未来,大师一直孜孜以求艺术的更高境界——“精益求精,艺无止境”是他常常用来自勉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