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竞相涌现 企业“各自为政” “超巴奶”亟待标准规范

0
2024-01-24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当前,市面上存在不少杀菌工艺介于巴氏奶(俗称鲜奶)和超高温灭菌乳(俗称“常温奶”)之间的奶产品,外包装上普遍标注“高温杀菌乳”,行业俗称为“超巴奶”,常与鲜奶同样置于冷藏区销售。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尚无“超巴奶”相关的国家标准,该类产品多执行企业标准。由于企业标准各有差异,所以导致“超巴奶”的杀菌温度、杀菌时间比较宽泛,亟待强有力的标准来进行规范。

  乳企竞相布局“超巴奶”

  如今,越来越多的“超巴奶”产品正进入消费者的视野。记者近日在北京的部分商超走访时,在乳品货架上发现了多款“超巴奶”。这类产品均位于冷藏货架,与巴氏奶存放方式一致,包装上产品类型标注为“高温杀菌乳”;作为纯牛奶,配料表中只有生乳;保质期均标注为15天,相比巴氏奶(一般为7天)时间要长;在价格方面,相同规格的“超巴奶”比巴氏奶便宜。同时,记者还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线上的“超巴奶”品牌更多,有的品牌产品上标注的保质期达到了19天。

  据了解,“超巴奶”与传统巴氏奶一样,配料表中只有生乳,需要冷藏保存。不同之处在于,“超巴奶”保质期可达到14天-30天,美式ESL高温杀菌工艺下保质期甚至可延长至45天-60天,而传统巴氏奶保质期通常不超过7天。

  目前,君乐宝、三元、蒙牛、新希望、认养一头牛、优诺、盒马等品牌均推出了“超巴奶”产品。为何“超巴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海通国际研报认为,“超级巴氏奶”的推出以及冷链物流的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巴氏奶的销售半径,打破了传统巴氏奶由于保质期短所受的“产地销”限制。

  对此观点,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表示认同,相比巴氏奶,“超巴奶”保质期更长,扩大了销售半径;相比常温奶,“超巴奶”更多保留了乳铁蛋白、乳活性酶等活性物质,所以成为了各家乳企切入低温奶市场、争夺市场份额的有力、适宜品类。海通国际研报也认为,“超巴奶”的推出以及冷链物流的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低温奶的销售半径。

  认养一头牛方面表示,如今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元,从原来的可以喝上牛奶,演变为可以喝到更好的牛奶,低温奶市场需求量增加,“超巴奶”满足了市场需求。

  宋亮介绍说,近几年,低温奶市场体量增长了约15%,其中,“超巴奶”市场的贡献率超过了80%。他认为,“超巴奶”未来将会成为主流产品,常温奶体量则会逐步下降,巴氏奶会有一部分让位于“超巴奶”,这也是由国内奶源分布结构和消费者的习惯偏好决定的。

  现有产品多执行企业标准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优诺“4.0+优质乳蛋白”牛乳、盒马娟姗牛奶、光明“新鲜牧场”、认养一头牛瓶装牛乳等5款产品均为冷藏牛奶,即业内所说的“超巴奶”。其产品包装上均未出现“巴氏”或“鲜奶”字样,产品类型均标注为“高温杀菌乳”,执行各自的企业标准。相比之下,普通巴氏奶采用的均是现行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GB19645-2010,产品普遍标注“鲜牛奶(乳)”字样,部分产品还标注了生产工艺和活性营养指标。

  此外,乳企和相关机构备案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名称表述也并不同,有的企业表述为“高温杀菌乳”,有的表述为“杀菌乳”,有的地方奶业协会出台的团体标准使用“高温巴氏杀菌乳”。

  认养一头牛方面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内高温杀菌乳执行企业标准较多,因杀菌方式及参数不同、杀菌强度没有明确评价标准、杀菌强度没有定义要求及评价办法、微生物指标缺少明确的限值,可能会按照最严的标准层层加码。

  宋亮表示,“超巴奶”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各企业的生产工艺不一致,呈现出来的标准也有差异。

  一位乳企技术负责人认为,“超巴奶”是部分企业造出来的概念,产品属于巴氏奶范畴,只是技术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有细微差别。

  国家标准呼之欲出

  近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高温杀菌乳》(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涵盖于《巴氏杀菌乳》国家标准项目中,明确高温杀菌乳是指仅以单一品种生乳为原料,采用高温杀菌等生产工艺制得的液体产品。

  《征求意见稿》明确,高温杀菌操作温度要达到115摄氏度、120摄氏度、130摄氏度,对应时间分别为20秒、15秒、2秒。《征求意见稿》对同为低温奶的高温杀菌乳产品标签作出了规定,明确应在高温杀菌乳产品包装主要展示面上标注“高温杀菌×乳(奶)”。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表示,不同工艺所得到的液态奶成品的内在品质随杀菌温度升高而降低,产品所提供的便利性则逐步上升。换言之,更多的方便总是以更多地牺牲奶的营养为代价的。

  “随着越来越多'超巴奶'的推出,未来国内乳企在巴氏奶市场的壁垒或将被越来越多的进口产品打破,竞争将非常激烈。”宋亮建议,如果企业想要推动“超巴奶”的发展,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消费者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以方便消费者选择。(综合)


  转自:消费日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